拄杖听鸣鸠,青山树色稠。
雨寒云不起,沙乱水交流。
对景堪垂涕,无为亦动愁。
疲民正无奈,谁解为君筹?
《山中杂兴 其四》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的情景,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忧虑。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拄着拐杖倚在山中,聆听着鸣鸠的鸣叫,青山上的树木繁密葱茏。雨水寒冷而云朵不升起,沙土纷乱而水流交错。面对这美景,也让人禁不住流下了泪水,无所作为也引发了忧愁。疲惫的百姓正处于无奈之中,又有谁能为他们筹谋解困呢?
诗中以山中景色作为背景,通过描绘鸣鸠、青山、雨水、沙土等元素,展现了一幅山野的宁静景象。然而,诗人的思绪却不仅停留在自然景色上,他通过景物的对比和衬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诗人以拄杖倚山,静静聆听鸣鸠的鸣叫,表现出一种寻求内心宁静和思考的意境。青山树色稠描绘了山中的茂密树木,给人以丰富和生机的感觉。雨寒云不起、沙乱水交流的描写,则表达了一种社会的动荡和困境,暗示了人民的疾苦和无助。
诗人面对这样的景色,不禁感到悲伤,流下了泪水。这种悲伤并非仅仅源于自然景色的美丽,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无奈。诗中的“无为亦动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困境的无力感和内心的痛楚。
最后两句“疲民正无奈,谁解为君筹?”则直接呼应了社会的问题和人民的困境。疲惫的百姓正处于无奈之中,而又有谁能为他们筹谋解困呢?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也透露出诗人对人民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改革的呼唤。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社会现实的交织描绘,诗人王冕在《山中杂兴 其四》中传递了对社会困境和人民疾苦的关注,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呼唤。这首诗以深沉的意境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怪君不喜仕,又不游州里。今日到幽居,了然知所以。宿君石溪亭,潺湲声满耳。饮君螺杯酒,醉卧不能起。见君五老峰,益悔居城市。爱君三男儿,始叹身无子。余方炉峰下,结室为居士。山北与山东,往来从此始。
家声籍籍大江西,临老挥毫捧御题。得意何殊少年乐,还家不惜醉如泥。读尽家藏万卷书,萧然华发宦游初。区区狱掾何须愧,聊把《春秋》试绪余。〈汉儒以《春秋》决狱。作官未减读书勤,簿领従今日日新。汗简韦编谁付予,传家应有下帷人。巷南诸子足才贤,邂逅相逢秀句传。强作短
君闻苏公诗,疾读思过半。譬如闻韶耳,三月忘味叹。我诗岂其朋,组丽等俳玩。不闻南风弦,同调广陵散。鹤鸣九天上,肯作家鸡伴。晁子但爱我,品藻私月旦。官闲乐相从,梨栗供杯案。门静鸟雀嬉,花深蜂蝶乱。忽蒙加礼貌,斋戒事搢盥。问大心更小,意督词反缓。君材于用多,舞选
长乐昏岚著地凝,程乡毒雾噀人腥。吾诗不是南征集,只合标题作瘴经。
海雁桥边绿水深,绝无尘土近花阴。忘机不管人知否,自有溪鸥信此心。
香凝娇聚。玉立临春树。细看司花留意处。都在轻匀浅注。相逢南陌东城。有情只似无情。说与新来憔悴,莺儿不解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