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清溪溪上市,溪光山色映人烟。
幽亭正在人声里,长与溪山共寂然。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上高鼻轩起亭二绝》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山中溪水旁的一座幽静亭子。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下清溪溪上市,
溪光山色映人烟。
幽亭正在人声里,
长与溪山共寂然。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下清澈的溪水和溪水上的亭子,表达了一种宁静、幽雅的氛围。溪水的光芒映照着周围的山色和人烟,亭子安静地坐落在人们的喧嚣声中,与溪水和山色一起共享宁静。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山水之间的幽静场景,展示了苏辙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敏锐观察和感受。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山下"和"溪上"、"溪光"和"山色"、"人烟"和"人声"等对立的词语,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首句"山下清溪溪上市"以简单朴实的词语揭示了溪水的清澈和流动,以及市井繁忙的景象。接着,"溪光山色映人烟"一句通过溪水的映照,将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相联系,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幽亭正在人声里"这句描写了亭子的幽静和人们嘈杂的声音之间的对比。亭子作为一个避世的场所,却处在喧嚣的人声中,这种对立的情景增强了亭子的孤独和宁静感。
最后一句"长与溪山共寂然"表达了亭子与溪水、山色共同享受宁静和寂静的状态。亭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共同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的描写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亭子作为一个幽静场所的寂静之美。它传递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山水景致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一出宫门上画船,红红白白艳神仙。山长水远愁无那,又见江南月上弦。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城上高楼飞鸟齐,从公一遂蹑丹梯。黄河曲尽流天外,白日轮轻落海西。玉树九重长在梦,云衢一望杳如迷。何心更和阳春奏,况复秋风闻战鼙。
并辔出都门,葱笼日欲昕。野寒余宿雪,树闇湿春云。稍望郊宫近,先悉马首分。一朝犹恋恋,可复久离群。
交结从头有顺违,方知协和散若云飞。超凡入圣含金体,抛弃迷蒙挂紫衣。细认消停无远近,分明意外隐玄机。相逢配偶为闲事,谁解调持得一归。
复关无雅操,涉洧有遗音。未可绳三尺,槟榔当委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