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驱车度函谷,解鞍访古骊山麓。
华清虽有亡国恨,绣岭犹存旧时木。
无情草木竞争春,不问兴亡自红绿。
汉家上林更萧瑟,宫殿荒基走麋鹿。
可怜乔木亦已无,五柞长杨今朴樕。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巖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爲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爲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上林道》是宋代诗人李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上林道》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忆昔驱车度函谷,
解鞍访古骊山麓。
华清虽有亡国恨,
绣岭犹存旧时木。
这首诗词以怀古之情描绘了作者在驱车经过函谷和解鞍访问古老的骊山麓时的回忆。诗人在华清地区虽然感受到了历史上的国家衰亡之痛,但是在绣岭上仍然可以看到旧时的树木。
无情草木竞争春,
不问兴亡自红绿。
汉家上林更萧瑟,
宫殿荒基走麋鹿。
诗中描述了无情的草木在春天中竞相生长,它们并不关心兴亡荣辱,自顾自地呈现红绿的景象。汉家的上林园更显得荒凉萧瑟,宫殿的遗址已经荒废,只有麋鹿在这里穿行。
可怜乔木亦已无,
五柞长杨今朴樕。
诗词以对乔木的怜悯之情作为结尾。乔木也已经不复存在,而如今长杨树成了最后的树木,它们如今变得朴实无华。
整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辉煌的华清上林园的怀念和对兴亡荣辱的思考。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中的变化,表达了无情草木的生长与衰败与个人命运和国家兴衰的关联,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文化遗址的感慨和对乔木消失的遗憾之情。通过这些描写,诗词传递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和对历史荣光的留恋之情。
今年春计定何如,说道家家甔石馀。满意为翁开笑口,老夫心事只耕锄。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树远通鹦响,花晴带雨痕。登山偶回首,隔水见前村。澹往孤无伴,清归笑不言。还家更迟著,松菊未应存。
半篙新绿落寒沙,芳草王孙自物华。春事已随蝴蝶梦,人情犹有杜鹃花。百物易尽一弹指,两曜不停双转车。手种雨苗今老大,满山鳞甲动龙蛇。
晓来天气浓淡,微雨轻洒。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艳杏暖、妆脸匀开,弱柳困、宫腰低亚。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嬉嬉,手簇秋千架。戏采球罗绶,金鸡芥羽,少年驰骋,芳郊绿野。占断五陵游,奏脆管、繁弦声和雅。向名园深处,争泥画轮,竞羁宝马。取次罗列杯盘,就
麦田秋过未休工,{左禾右罢}稏如云白雨中。乞得晴明三十日,披襟可咏快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