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踏门前路,今夜仍看屋里灯。
照佛有余长自照,澄心无法便成澄。
追欢狂客去忘返,入定孤僧唤不譍。
更到西禅何所问,隔墙鱼鼓正登登。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上元夜适劝至西禅观灯》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年不踏门前路,
今夜仍看屋里灯。
照佛有余长自照,
澄心无法便成澄。
追欢狂客去忘返,
入定孤僧唤不譍。
更到西禅何所问,
隔墙鱼鼓正登登。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上元夜到西禅观灯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佛法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诗人在自己长时间不离家的情况下,仍然通过灯光照耀下的佛像来反思自己的内心。他意识到,灯光可以照亮佛像,但是内心的清明和澄净却需要自己去修炼和实现。他观察到一些追求享乐的客人热衷于外界的欢乐而忘记了回归内心,而僧人们入定修行却无法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最后,他问道,在这个禅宗修行的地方,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去探求,而只听到分隔墙外传来的鱼鼓声,节奏有力地敲击着。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上元夜西禅观灯活动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和修行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灯光、佛像和内心的对比,表达了内心清明和澄净的重要性,认识到修行和觉悟需要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他对追求享乐和忘记内心的人的批评,以及对僧人修行的赞美,体现了他对于内心修行和精神追求的认同。最后的鱼鼓声象征着禅宗修行的节奏和氛围,也呼应了整个诗词中的宁静和专注。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清晰的形象,传达了对于内心修行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和呼唤。
风舞花旛万缕轻,石炉香冷一灯明。坐来耳目身心静,仿佛慈云礼纖声。
春梅杂落雪,发树几花开。真须尽兴饮,仁里愿同来。
丹青未合便回头,见尽人间事始休。只有百神朝宝镜,永无纤浪犯虚舟。曾临铁瓮虽分职,近得金陵亦偶游。东去西来人不会,上卿踪迹本玄洲。
乡心趋老重,见说买山成。静坐性情淡,孤眠滋味清。樵人时识面,禅客共知名。山色元无垢,溪声自不平。池荷应足制,山蓣想堪羹。九日如今近,思君出峡行。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
恶钳鎚下番身,未必锋芒发露。不惟斩得猫儿,也解煞佛煞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