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郭不三里,将家逾十年。
转添身散诞,况乃足蹁跹。
九叠春宜老,群芳晚更妍。
得闲无一事,倚杖看鞦韆。
曹彦约(一一五七~一二二九),字简甫,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歷建平尉、桂阳军录事参军、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知汉阳,嘉定元年(一二○八),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权知鄂州兼湖广总领,改提点刑狱,迁湖南转运判官。三年,除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五年,以事罢。八年,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十年,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十五年,除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理宗绍定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二。有《昌谷类稿》六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昌谷集》二十二卷。事见《鹤山大全集》卷八七《宝章阁学士通议大夫致仕曹公墓志铭》。 曹彦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所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深春挈家下湖庄》是宋代诗人曹彦约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深春挈家下湖庄》
去郭不三里,
将家逾十年。
转添身散诞,
况乃足蹁跹。
九叠春宜老,
群芳晚更妍。
得闲无一事,
倚杖看鞦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深春时节,曹彦约挈家下湖庄的情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状态,展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和舒适。
首两句表达了作者离开城郭,已有十余年未归的情况,显示出作者对繁杂喧嚣的世俗生活的远离,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态。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闲适的生活状态,身心散漫,轻松自在,形容自己的步履轻盈,如行走舞蹈一般。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春天的美景。"九叠春宜老"指的是九层叠嶂的春景,描绘了春天的繁花盛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群芳晚更妍"则形容花朵在傍晚时分更加娇艳动人,突出了春花的妖娆美丽。
最后两句描述了作者的闲暇时光,倚着拐杖观赏鞦韆,无所事事。这表达了作者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同时也透露出对宁静、悠然自得生活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示了作者追求自由自在、恬静舒适的生活态度,同时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汪山复重兮朋友失,长处幽篁兮隔离天日。鸟声无人兮我友来即,久矣不闻德人之言兮,为余发药。嘉若人兮甚好修,兰薰而时发兮,水删德而用柔。有璞连城,方谟匠兮,忍其与斗筲议之。螫吾手而不砭兮,举百体而弃之。为民父母兮,灼子之肤,何能忍。顾白日临辰兮,臣何爱不与俱来
老大天谙练,殷勤月往还。岩峦有奇操,泉石亦清淡。隔浦飞秋叶,开窗看夕山。天心端正月,潭水夜深参。
雨滴空阶晓,无心换夕香。井梧花落尽,一半在银床。
堂堂东坡公,文章万人英。尝和饮酒诗,曲尽今古情。平生不解饮,而独喜客倾。仇池一仙去,九韶瘖不鸣。不知几百年,斯人还复生。
玉管朝朝弄,清歌日日新。折花当驿路,寄与陇头人。
绝涧移来近市园,又还移入卖花分。体蟠一簇皆心匝,肤裂千梢尚手痕。试问低回随俗态,何如峭直抱孤根。岁寒风节应无恙,鲁兀须知自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