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何常施,所遇有伸屈。
曲士守一隅,欲以齐万物。
丧非不欲富,言为南宫出。
世无子有子,谁敢救其失。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圣贤何常施》
作者:王安石(宋代)
圣贤何常施,
What do the sages often bestow,
所遇有伸屈。
Encountering both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曲士守一隅,
The humble scholar guards a corner,
欲以齐万物。
Wishing to harmonize all things.
丧非不欲富,
Those in mourning do not desire wealth,
言为南宫出。
Their words come from the southern palace.
世无子有子,
In this world, some have children and some do not,
谁敢救其失。
Who dares to save them from their loss?
中文译文:
圣贤为什么常常施予,
所遇之事有伸展和收缩。
谦逊的士人守护在一隅,
希望能使万物和谐统一。
丧失者并不是不希望富有,
他们的言辞来自于南宫。
世间有的有子女,有的没有,
谁敢挽救他们的失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王安石特有的儒家思想风格描绘了圣贤的境遇和世间的不公平。诗中探讨了圣贤为何在世间施予善行,并描述了他们面对喜怒哀乐的伸缩之间。曲士(谦逊的士人)守护在一隅,希望能以自己的行为来使万物趋于和谐。
诗中提到丧失者,指的是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这些人虽然渴望富有,然而他们的言辞却来自于南宫,即指他们的言辞是由悲伤和痛苦所驱使的。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最后两句“世无子有子,谁敢救其失”,探讨了世间有的人有子女,有的人却没有子女的命运。这是对家族延续和子嗣问题的思考,诗人以反问的方式提出了这个问题,表达了他对这种失去的无能为力和无法挽回的遗憾之情。
整首诗词通过对圣贤、丧失者和子嗣问题的描绘,展现了王安石对社会不公和人生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世间的矛盾和无奈的感慨。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谁扰奚山众,焚林兽已穷。徙薪能远虑,下濑得深攻。南峤肩随息,中朝论愈公。但知分谤喜,宁肯自论功。
芦沟河上度旃车。行路看宫娃。古殿吴时花草,奚琴塞外风沙。天荒地老,池台何处,罗绮谁家。梦里数行灯火,皇州依旧繁华。
昨日离城市,白云空往还。松风清耳目,端的胜人间。
官闲无事只深禅,斋戒何曾废客烟。总是老夫贪佛日,未妨天眼识公年。江湖满意藏诗笥,鸥鸟无心傍客船。参井黄昏云雾里,光明犹有一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