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摵摵草虫鸣,万夹丛中诧瑞蓂。
煮啖快输儿女吻,燃萁不忍尚堆青。
郑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鄞(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峡州教授。十六年,除国子录。因参预史弥远拥立理宗谋,获信任,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二年,权工部侍郎,进给事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爲参知政事。六年弥远卒,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左丞相。三年,因天灾提举洞霄宫,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亲书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復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迁左丞相。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謚忠定。有《安晚堂集》六十卷,今残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郑公行状》,《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郑清之诗,《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诗,编爲第八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九卷。
《食豆荚》是宋代诗人郑清之的作品。这首诗以典型的宋词风格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家庭生活的感慨和赞美。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宜人的田园景象,西风吹拂着摵摵的草地,草虫在其中鸣叫。在这片草地的万夹丛中,郑清之发现了一株异样的蓂草。他勃然起敬,对这个奇特的发现感到惊讶和欣喜。
赏析:
《食豆荚》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展示了宋代田园诗的特点。西风的摵摵声和草虫的鸣叫,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宁静、恬淡的农田画面。诗中的万夹丛中的瑞蓂草,是一种珍贵的草药,它的出现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瑰丽。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宋代田园诗的特色,即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和描绘。
诗中的"煮啖快输儿女吻"表达了家庭生活的温馨和幸福。煮熟的豆荚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代表着日常的温饱。作者将这种简单的家常食物与亲情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家庭生活的珍视和满足。而"燃萁不忍尚堆青"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不舍和珍惜之情。燃萁是一种取暖的方法,诗中的意象传递出作者对家庭温暖和幸福的留恋之情。
《食豆荚》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家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平凡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慨和赞美。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富有想象力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和家庭的热爱,给人以平和宁静的美感。
山无重数总蟠青,直北孤峰最有情。天巧绾成螺髻样,梳云沐雨百娇生。
古半喜妙供,溪荪种匀抽。蘸水浮翠蝟,络石骈栗皱。薿薿巧凝绿,梢梢眇含秋。相对几案间,萧然无与俦。
百花结成虹,花香蜡不香。如何此枝上,似蜡更芬芳。意彼百花魂,结聚无所发。英灵为此花,色香相假合。虞姬死为草,舞动应乐节。蜀主化杜鹃,啼染枝头血。轮回有托化,亦闻金仙说。花月自有妖,未易以理察。乌知此花魂,为香不为蜡。
更上一层楼,清风似饵钩。钎鳞吞不得,莫怪钓竿头。
宜阳南路是仙山,雪拥云埋杳霭间。洗眼来看无处觅,不知可复在尘寰。
金鞭遥指玉堂寒,惊起将军夜出关。三尺镆铘清四海,搀枪一扫绝痴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