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南午,大地元来没寸土。
天上天下独为尊,耀目连晴无可睹。
石巩痴,逢马祖,自己如空谁射弩。
三平了道劈开胸,不拄箭锋徒自苦。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十二时歌》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印肃。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太阳南斗高挂天,大地本无一寸土。
天上地下我独尊,明亮无云难观瞩。
石头牢固执着愚,遇见马祖心如虚。
自己如同空无物,有谁能射中箭锋?
三平了道劈开胸,不依赖箭尖自受苦。
诗意和赏析:
《十二时歌》描绘了太阳高悬南方,大地无土的景象。诗人通过描述天上天下独为尊,以及明亮的天空连绵晴朗,表达了自然界的伟大和壮丽。诗中的石巩和马祖象征着执着和空无,诗人自问自己如同虚空,无物可射中箭锋。接着,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束缚的追求,他不依赖箭尖而自愿拆开胸膛,自我苦行。整首诗抒发了诗人超越尘世的心境,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解脱。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递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思想境界。诗人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个人对自由和心灵解脱的渴望。通过运用对比手法,将天上天下的壮丽景象与自己的微小存在相对照,诗人呈现了一种谦逊的态度。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追求者的警示,即不要依赖外在物质,而是在内心中寻求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这首诗词充满了禅宗的哲理和超脱尘世的风格,展示了宋代佛教文化的影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境界的思考,诗人引导读者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整首诗以简洁、深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对内心解脱的追求,使读者在静心体味中感受到禅宗的智慧和悟道的力量。
江水悠悠行路长,雁声啼月有微霜。十年踪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
楚江亭上秋风起,看发苍梧太守船。千里同行从此别,相逢又隔几多年。
不应无酒钦公荣,且与园花作证明。我已闭门为独乐,君能让畔喜双清。莫教佛法无多子,却怕诗人太瘦生。好是柳丝饶意态,故垂浓绿著嘤嘤。
珠树森森秀阮林,高堂有母各欢心。兰陔娱养时多暇,勿遣平安阙嗣音。
晚菘争上碧瑶簪,芥也芳心苦复甘。未见菜头论白黑,何人携钵肯同参。
到来难遣去难留,著骨黏心万事休。潘岳愁丝生鬓里,婕妤悲色上眉头。长途诗尽空骑马,远雁声初独倚楼。更有相思不相见,酒醒灯背月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