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卯,斋粥无□心觉饱。
钵盂洗了自闲闲,方信赵州机便巧。
师子见,全牙爪,惊杀百年老虎豹。
捏怪文殊劈脑骑,二乘皆道庄严好。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十二时歌》是宋代僧人释印肃的作品。这首诗以描述日出时分为主题,通过描绘清晨的僧人斋食、洗钵盂的场景,展现了佛教的修行精神和禅宗的境界。
诗中提到了日出的时辰“卯”,以及僧人在清晨斋食时享用粥食的情景,使人感受到一种朴素而充实的生活态度。钵盂被洗净后,僧人们沉浸在宁静自在的时刻,感受到赵州机巧的智慧。这里的赵州机巧指的是赵州禅师,他以机智和巧妙的回答而闻名,此处应该是指僧人们在清晨禅修时,通过静心与自然相融合,体悟到禅宗的奥义。
诗中还出现了文殊、二乘的形象。文殊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智慧和文化;二乘指的是声闻和缘觉二乘,即佛教修行的两个层次。这些形象的出现进一步强调了禅修的重要性,以及修行者通过禅定和智慧的培养,能够达到庄严和美好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禅修的场景,传达了一种宁静与满足的情感,以及修行者通过禅定和智慧的修炼,达到超越尘世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仅是对个人修行的追求,更是对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体现了佛教思想中追求解脱和内心平静的理念。
一日江行百折中,回头犹见夜来峰。好山十里都如尽,更与横排一径松。
北郊征路记前回,三尺惊尘马踏开。新涨忽明多病眼,好风如把及时杯。青黄麦垄平平去,疏密桤林整整来。游骑不知都几许?长堤十里转轻雷。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心在坤维外,身游坎窞中。长淮行不断,苦海望无穷。晚鹊传佳好,通州路已通。
乾健坤从,阳风阴阳。迨兹受祉,允也闰况。虞来在下,德物在上,咨时三公,执事无旷。
公道欣从禁路开,世家今有伟人来。共推掌学文清手,突过谈兵杜牧才。老眼知人明月竟,时情荐士冷稭灰。诗章活法从公了,要使诸方听若雷。
长者车尘每到门,长卿非慕卓王孙。定知羽翼难随凤,却喜波涛未化鲲。娇别翠钿黏去袂,醉歌金雀碎残尊。多情多病年应促,早办名香为返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