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鸟音喧豗,苍栾翠轇轕。
冷光雪色陵云端,乱流江势侵天末。
蒙衲老僧初睡美,倚榻陂龙暗摇恬。
竹庵虎子呼未回,石灶茶烟寒不起。
阿昕爱山定忘返,我已兴穷归路晚。
悲风鸣雁一声声,眸寒更觉江城远。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石鼓寺晚归》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新。诗词描绘了晚归途中的景象和作者的内心感受。
这首诗词以野鸟的鸣叫声和郁郁葱葱的苍栾树作为开篇,营造出一幅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冷光雪色陵云端,乱流江势侵天末,描述了冰雪覆盖的山头和奔腾的江水,给人以广袤壮丽的感觉。
接着,诗词描写了一个老僧初次进入梦乡的宁静美景,老僧依靠着摇摇欲坠的榻子,安然入眠。竹庵的虎子被呼唤却未回来,石灶上的茶烟也因为寒冷而无法升起。这些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冷寂的氛围。
然后,诗词转向了作者的心境。作者提到了阿昕,阿昕爱山如命,对于他来说,爱山已经成为一种定居,使他忘却了归途的艰辛。而作者自己则感到自己已经兴尽穷途,只能在晚归的路上匆匆归去。最后两句"悲风鸣雁一声声,眸寒更觉江城远"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江城的无限思念。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内心感受,展现了作者在晚归途中的孤寂和无奈,以及对山水和故乡的眷恋之情。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绪,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宋代文人的生活境况和对自然的热爱。
人世一场大梦,我生魔了十年。明窗千古探遗编。不救饥寒一点。更被维摩老子,不教此处容言。炉熏清炷坐安禅。物物头头显现。
何人遗下一红绡,暗遣情怀意气饶。勒马住时金{左革右登}脱,亚身亲用宝灯挑。轻轻滴滴深深染,慢慢寻寻紧紧□。料想佳人初失却,几回织手摸裙腰。
又喜椒觞到手,宝胜里、仍剪金花。
寂寞江城,DED5只共、梅花幽独。揩病眼、佳人何许。嫣然空谷。幻出天姿真富贵,朱唇滞酒红生肉。笑漫山、繁李与夭桃,俱粗俗。迟日丽,春睡足。明月照,尤清淑。算移根千里,远从西蜀。流落天涯应可念,为渠剧饮仍歌曲。怕明朝、酒醒落纷纷,那忍触。李白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
星稀初可见。月出未成光。澄江照远火。夕霞隐连樯。贱躯临不测。玉体畏垂堂。念别已零泪。况乃思故乡。
铜盘绿水浸红蕖,风卷纱幮睡足初。金殿故人如借问,为言病酒懒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