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顽岂是铸成低,雨洗风磨只自如。
勿谓全然不照烛,山精破胆已无余。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歷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隠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爲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孙震《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序》、杨栋《御书传衣庵记》。 释心月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杂录》中单编的诗合编爲四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石镜》是宋代僧人释心月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坚顽岂是铸成低,
雨洗风磨只自如。
勿谓全然不照烛,
山精破胆已无余。
诗意和赏析:
《石镜》这首诗词以石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觉悟之情。诗中的石镜被视作内心的反映,意味着人的内心及其固执和执着。
首句,“坚顽岂是铸成低”,表达了作者对于坚固执着本性的质疑。作者认为,坚固执着的品质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雨水冲刷和风的吹拂而形成的。这里的雨洗和风磨,暗示了时间和经历对人的改变和磨砺。
接着,“勿谓全然不照烛”,表明石镜并非完全无法反映事物,而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光亮。这里的烛可以理解为真理或智慧的象征。尽管石镜不如明亮的烛光那样清晰,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映照能力,暗示着作者内心的一丝觉悟和认知。
最后一句,“山精破胆已无余”,通过山精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已经突破了内心的恐惧和障碍,以至于再没有任何畏惧和犹豫的余地。这里的山精可以视为代表干扰和阻碍人心的负面因素,而作者已经战胜了它们,展现出内心的坚强和勇气。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人内心的坚固执着、经历的磨砺以及超越困境的勇气和觉悟。通过石镜、烛和山精等象征性的形象,诗词传达了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表现了释心月僧人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蚕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烧罢天香月半昏,掩扃才了便呼灯。窗前诵彻渊明赋,却傍禅床听葛藤。
放逐归来寂寞滨,颠毛雪色面皮皴。怪奇昔有观邕者,老丑今无看玠人。一枕唤回将觉梦,三薰惜取已来身。绣裳蝉冕丛忧愧,得似先生折角巾。
禅榻萧然丈室空,薰销火冷闭门中。光阴又似烛见跋,学问只如船逆风。一岁临分惊老大,五更相守笑儿童。休言四十明朝过,看取霜髯六十翁。
阆苑喜新晴。正桂华、飘下太清。宝御凉秋,梦祥明月,天开辅盈成。宫闱女职遵慈训,见海宇仪型。奉东朝、晨夕趋承。化内外、咸知柔顺,已看彤管赋和平。宴坤宁。香腾金猊,烟暖秘殿彩衣轻。六乐丝竹,绕云萦水,总按新声。天临帝幄,亲颁寿酒,恩意兼勤。雁行缀、宰府殊荣。愿
门风是相门,积庆岂须论。祖德书仪在,科名榜帖存。政声闻牧竖,墨迹见花村。物论将徵用,多应入谏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