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初出海门山,千里平沙转面间。
犹有江神怜北客,欲将奇观破衰颜。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十七日观潮三首》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潮头初出海门山,
千里平沙转面间。
犹有江神怜北客,
欲将奇观破衰颜。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观潮的景象。潮头初次涌现于海门山,千里平沙转瞬之间变了面貌。诗人感慨北方的游客依然受到江神的关注,希望通过观赏这奇特的景观来打破他们的忧郁与疲惫。
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观潮的场景为主题,通过对潮水的形容和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之情。潮头初出,海门山犹如巍峨的门户,潮水汹涌而至,给人一种壮观的景象。千里平沙转瞬之间变了面貌,描述了潮水的迅猛和变幻无常。这种景象令诗人感叹万物变化的奇妙和自然力量的伟大。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诗人提到江神怜北客,表明北方的游客在异乡仍受到神灵的关注和保佑。诗人希望通过观赏这奇特的景观,能够摆脱内心的忧郁和疲惫,焕发新的活力。整首诗以景写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观潮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感慨。它既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变幻之美,又抒发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希望和憧憬。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十里河堤接郡城,城边杨柳密于屏。行人尽日翠阴里,啼鸟数声残酒醒。七泽观前无限草,高沙湖外一时青。斜阳极目春如海,只有平庵两鬓星。
黎民于变是尧时,便字尧夫德可知。更览新诗名击壤,生生全道略无遗。
相逢未作期,相送定何之。不得长年少,那堪远别离。泛湖乘月早,践雪过山迟。永望多时立,翻如在梦思。
一年两到吴兴郡,梦想往时云锦乡。败堞颓垣尚围绕,雕梁画楝总凄凉。萧萧适际风寒候,黯黯全无山水光。日暮楼头鸣鼓角,声声悲壮断人肠。
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少小看飞腾,中年嗟远屏。风撼鶺鴒枝,波寒鸿雁影。天不椓斯文,俱来集台省。日月黄道明,桃李春昼永。时平少犴狱,地禁绝蛙黾。颇怀修故事,文会陈果茗。当时群玉府,人物殊秀整。下直马阗阗,杯盘具俄顷。共醉凌波袜,谁窥投辖井。天网极恢疏,道山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测测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逐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共剪西窗蜜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