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石屋洞》

谁擘空青露石坳,游龙伸臂下南高。
鬼神穿凿地脉碎,风雨支撑天柱牢。
峭壁苍苔侵佛髻,悬崖滴乳湿僧袍。
伽蓝闻是香山叟,灯暗荒池没野蒿。

作者介绍

仇远(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六《纪事》诗注“淳祐丁未予始生”等推定),字仁近,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学者称山村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度宗咸淳间以诗着,与同邑白珽合称仇白。元成宗大德九年(一三○五)爲溧阳学正,秩满归。享年七十余。有《金渊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均系官溧阳时所作。又有《兴观集》、《山村遗稿》,爲后人据手迹所裒集,清干隆时歙人项梦昶合辑爲《山村遗集》。事见清嘉庆《溧阳县志》卷九。 仇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金渊集》编爲一至六卷,《山村遗集》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石屋洞》是宋代仇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谁擘空青露石坳,
游龙伸臂下南高。
鬼神穿凿地脉碎,
风雨支撑天柱牢。

峭壁苍苔侵佛髻,
悬崖滴乳湿僧袍。
伽蓝闻是香山叟,
灯暗荒池没野蒿。

中文译文:
谁能开凿出高悬于南方的青露石洞?
游龙伸臂托起这高耸的山峰。
鬼神们在地底穿凿着脉络,
风雨将其支撑得像一根牢固的柱子。

陡峭的悬崖上苍苔蔓延至佛像的髻上,
峭壁上的水滴落在僧袍上湿润了它。
寺庙中传闻是香山的仙人所居,
灯光暗淡,荒凉的池塘中没有野蒿生长。

诗意和赏析:
《石屋洞》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神秘、高耸而险峻的山洞景象,展现出自然与灵性的奇妙融合。

作者以“谁”开头,增加了神秘的色彩,使读者产生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诗中的“游龙”象征着巨大的力量和神奇的能力,它伸臂托起高山,给人以壮丽的视觉冲击。

另一方面,诗中提到鬼神在地下穿凿地脉,暗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以及山洞的形成是由于长时间的风雨侵蚀。这里的“天柱”象征着山洞的稳固和牢固,与天地相连。

接下来的描写展示了山洞内部的景象。峭壁上的苍苔侵蚀了佛像的髻,显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力量。悬崖上的水滴落在僧袍上,营造出一种寂静和潮湿的氛围。

最后两句提到伽蓝(佛寺)中传闻居住着香山的仙人,暗示了山洞的神秘和超凡的存在。灯光昏暗,荒凉的池塘中没有野蒿的生长,营造出一种幽静而荒凉的氛围。

整首诗词通过描写山洞的奇特景象,将自然景观与神秘的宗教意象相结合,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灵性的思考和赞美。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

  • 《题黄州谢深道国正山庵》

    就荒山竹重抽笋,新种池荷晚著花。意象全然似村落,又添茅屋两三家。

  • 《画枕屏》

    绳床竹簟曲屏风,野水遥山雾雨蒙。长有滩头钓鱼叟,伴人闲卧寂寥中。

  • 《虞美人》

    疏梅月下歌金缕,忆共文君语。更谁情浅似春风,—夜满枝新绿、替残红。蘋香已有莲开信,两桨佳期近。采莲时节定来无,醉后满身花影、倩人扶。

  • 《杏花》

    红芳紫萼怯春寒,蓓蕾粘枝密作团。记得观灯凤楼上,百条银烛泪阑干。

  • 《题涧饮寺》

    百年如梦竟何成,白发重来此地行。还似萧郎许玄度,再看庭石悟前生。

  • 《次韵王宫教见贻之什》

    家住涛江东复东,渺然云浪接晴空。半生仕路崎岖里,十亩家山杳霭中。来往未成三径乐,笑谈还喜一樽同。强将俚语赓妍倡,曹郐端惭齿卫风。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