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雪财覆地,春雨不溜瓦。
天公务塞责,人意自嫌寡。
岂惟田未耕,况是麦在野。
安得三日霖,滂沱遍天下。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是夕微雨》是宋代赵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是夜微雨,洒在寒冷的土地上,像是寒冬的积雪覆盖了大地,春雨却无力滋润瓦片。天公不负责任地忽视了农田的需求,人们心中的期待也因此感到失落。不仅田地还未被耕种,就连麦苗也长在荒野之中。如何才能有连绵三日的雨露,滂沱般地遍布整个天空与大地呢?
这首诗词以自然现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天气变化和农业的关切之情。寒冷的冬天,微雨滴洒在地面上,无法达到充足的降水量,给农田带来困扰。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天公负责的期望,同时也透露出对农业产量不足的担忧之情。他希望能有连绵的春雨,滋润干旱的土地,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
这首诗词通过对微雨的描写,暗示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反思。除了对农业的关注,诗中还折射出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索。诗人认为,天公有责任为人们提供所需的雨水,而人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动,尽力改变眼前的困境。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天意和人事之间的矛盾感受,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它呈现了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期待和对人类自身责任的反思,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农业困境和人们对于公平与正义的渴望。
南巢登望县城孤,半是青山半是湖。知尔素多山水兴,此回归去更来无。
庐山一滴水,彫尽诗人肠。道傍有湿泉,恝然如遗忘。浅夫既阁笔,知士亦括囊。或云匪难知,水火互阴阳。水根於天一,至阳所潜藏。所以井生荧,亦有泉如汤。吾尝谓或言,子语未精详。水实含内景,火乃无寒光。水将而不迎,火迎而不将。君看月受日,又验坤含章。吾言与邵语,或可
华阳山雨拂轻尘,独步烟霞访隐真。笑傲太平云外客,安閒清世梦中身。金章名重人称贵,布褐才高道不贫。吟罢洞天风正淡,自知凡骨定逢人。
相携及嘉月,采菱度北渚。微风吹棹歌,日暮相容与。采采不能归,望望方延伫。倘逢遗佩人,预以心相许。
鹊语灯花两太谩,三朝五夜强相驩。打门军将还惊枕,破屋山人起著冠。知巳书从天上落,焚香手把月中看。少陵泛爱虚名句,羡杀寒儒眼不寒。
君不见草木荣复凋,青青摧折风霜朝。人生寓一世,何异石火飞流焱。贵贱寿夭百千殊,死者前后孰可逃?当年称意即可乐,烹羊炰羔召同僚。莫令闲虑损汝神,未老面黧毛发焦。冈头松柏多高坟,声誉俱逐尘壤消。令人及此志沈菀,上堂鼓瑟歌诗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