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到侬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迥少知己,碧玉调高空好音。
万叶秋声孤馆梦,一窗寒月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潇潇入短襟。
王清惠,约活动于宋度宗咸淳至元世祖至元(1265—1294)前后。宋度宗昭仪。恭帝德佑二年(1276),临安(今浙江杭州)沦陷,随三宫一同被俘往元都,后自请为女道士,号冲华。现存诗四首,词一首,皆融个人遭遇与国破家亡、去国怀乡于一炉,为亡国遗民长歌当哭之作,格调低回悲壮。
王清惠:南宋末年的宫庭女官(昭仪)、词人。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兵攻入临安,宋理宗谢后、宋度宗全后不顾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反对,带领年仅六岁的宋恭帝(赵显)出降。
三月,王清惠随恭帝及帝宫三千人作俘北上。王清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途径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在驿站墙壁上题词《满江红·太液芙蓉》。这是清惠留下的唯一一首词。据说此词被数月后也被挟迫北行的谢太后看到,因而传遍中原。是时,文天祥正囚于金陵,见到此词,不仅和了一首,还又代作了一首,可见两人灵犀之同一。其他词人,如邓光荐、汪元量等皆有词相和。
王清惠至上都(今蒙古正蓝旗东),授瀛国公书,汪元量以黄冠道人身份南归时,王清惠曾作《送水云归吴》相赠。后,挽髻为道,道号冲华,客死北地。
《诗一首》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王清惠。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愁到侬时酒自斟,
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迥少知己,
碧玉调高空好音。
万叶秋声孤馆梦,
一窗寒月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
劲气潇潇入短襟。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思念之情。下面是对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中的第一句“愁到侬时酒自斟”,表达了作者在愁苦之时,自己斟酒消愁的心情。这句诗以愁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内心的郁闷和苦闷。
第二句“挑灯看剑泪痕深”,描绘了作者独自一人在灯下审视剑的时候,内心的悲伤和痛苦。这句诗通过剑和泪痕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忧愁。
第三句“黄金台迥少知己,碧玉调高空好音”,表达了作者在黄金台上孤独无依,缺少知己的心情。同时,作者通过碧玉调高空好音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美好音乐的向往。
第四句“万叶秋声孤馆梦,一窗寒月故乡心”,描绘了作者身处孤馆中,听着秋天的声音,千万叶子的声响唤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句诗通过秋声、孤馆、寒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寂寥和怀旧的氛围。
最后两句“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潇潇入短襟”,描述了昨夜庭院中的梧桐雨声,以及雨水进入作者短襟的情景。这句诗通过自然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和坚毅。
整首诗词以愁苦和思乡为主题,通过描绘孤独、伤感、怀旧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故乡的思念。诗词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寂寥、忧愁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绪。
就荒山竹重抽笋,新种池荷晚著花。意象全然似村落,又添茅屋两三家。
绳床竹簟曲屏风,野水遥山雾雨蒙。长有滩头钓鱼叟,伴人闲卧寂寥中。
疏梅月下歌金缕,忆共文君语。更谁情浅似春风,—夜满枝新绿、替残红。蘋香已有莲开信,两桨佳期近。采莲时节定来无,醉后满身花影、倩人扶。
红芳紫萼怯春寒,蓓蕾粘枝密作团。记得观灯凤楼上,百条银烛泪阑干。
百年如梦竟何成,白发重来此地行。还似萧郎许玄度,再看庭石悟前生。
家住涛江东复东,渺然云浪接晴空。半生仕路崎岖里,十亩家山杳霭中。来往未成三径乐,笑谈还喜一樽同。强将俚语赓妍倡,曹郐端惭齿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