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是逃名客,因为出世流。
人间云不定,心外佛何求。
醉喜形骸放,诗嫌偶对囚。
我应遭窃笑,声利乃身雠。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诗赠圆公大士》是宋代文人强至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挣扎和对世俗名利的思考,展现出对自由解放与心灵追求的渴望。
诗词通过描绘一个逃离尘世的名利客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厌倦。他认为人世间充满了变幻莫测的风云,而佛教所追求的心灵解脱则超越了这种无常。因此,他对逃离尘世的生活充满了向往,认为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可以达到心灵的解放。
诗词中的"醉喜形骸放"一句意味着作者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世俗桎梏的束缚。这种心境与他所写的诗作相对,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诗作被困在了固定的形式中,缺乏创造的自由。
最后两句"我应遭窃笑,声利乃身雠"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被世人嘲笑的预感和对名利之争的厌弃。他意识到自己选择了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真理,这与追求声名利禄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首诗词通过对逃离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主题进行了思考和抒发,展示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拒绝,并呼唤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真理。它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佛教思想的倾向。
明日焚香叩九关,六旬修未到清闲。莫怜身在尘中老,雪后骑驴亦看山。
往往冥搜宵不寐,时时任性昼仍眠。高情丽句谁偏重,圣代词臣李谪仙。
庭树发华滋,瑶草复葳蕤。好鸟飞相从,愁人深此时。天中有灵匹,日夕嚬蛾眉。愿逐飘风花,千里入遥帷。心逝爱不见,空歌悲莫悲。
白了江梅柳又青,游丝千尺网红尘。鹁鸠夫妇孤村雨,杜宇君臣故国春。客里易添芳草思,樽前谁是去年人。桃花源上空流水,安得渔郎一问津。
乌府先生铁作肝,霜风卷地不知寒。犹嫌白发年前少,故点红灯雪里看。他日卜邻先有约,待君投绂我休官。如今且作华阳服,醉唱侬家七返丹。
莲宫高耸月峰坳,自与红尘绝世交。万顷田畴天外种,数声钟磬日边敲。地寒春尽花方绽,寺僻僧闲疏不抄。禅月满堂诗句在,恨无砖玉可相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