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百无营,孤坐若假寐。
根尘两相接,逆流就一意。
意念纷无端,中止不及地。
寂然了无觉,乃造真实际。
百川入沧溟,众水皆一味。
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
动止初何心,及遇适然耳。
吾心未尝劳。
万物将自理。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示资福谕老》是苏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幽居百无营,孤坐若假寐。
In a secluded dwelling, devoid of worldly concerns, I sit alone as if in a dreamless sleep.
根尘两相接,逆流就一意。
Rooted in the dust, I am connected to the world, yet I go against the current with a single-mindedness.
意念纷无端,中止不及地。
Thoughts and ideas arise without a cause, ceaselessly and without limit.
寂然了无觉,乃造真实际。
In silent stillness, I am unaware, creating a sense of true reality.
百川入沧溟,众水皆一味。
Countless rivers merge into the vast sea, and all waters share a common taste.
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
In stillness, I am like a deep pool, while in motion, I rise like roaring waves.
动止初何心,及遇适然耳。
In the beginning, what was my intention in stillness and motion? It is only when I encounter the appropriate moment that I become aware.
吾心未尝劳,万物将自理。
My mind has never been weary; all things will naturally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苏辙的幽居生活和他对内心世界的思考。苏辙选择了幽居,远离纷扰的俗世,形容自己像在假寐一样静静地坐着。他与尘世相连,但却违背世俗的潮流,坚持自己的信念。
诗中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幻和思绪的无端起伏。意念纷纷而来,中止又无处可及,这种念头的流动让诗人感到无限的可能性。在寂然无觉的状态下,他创造了真实的体验,超越了表面世界的虚幻。
诗中的百川入沧溟和众水皆一味表达了万物融入大海的意象,强调了万物之间的共通性。诗人以潭渊深静止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深沉,同时也描绘了动荡中的涛澜起伏。
在诗的结尾,诗人反思自己在动与静之间的初衷,并指出只有在遇到适当的时机,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最后,诗人表示自己的内心从未劳累,而万物将自然而然地自行运转。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幽居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和存在的深刻洞察。它强调了在人们追求功名利禄的喧嚣中,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放松内心,让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江行初见雪中梅,梅雨霏微棹始回。莫道无人肯相送,庐山犹自过湖来。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以送之。时正之被召淮阳堂上曾相对。笑把姚黄醉。十年离乱有深忧。白发萧萧同见、渚江秋。履声细听知何处。欲上星辰去。清寒初溢暮云收。更看碧天如水、月如流。
菊露晴黄,枫霜晚翠。重阳气候偏如此。异乡牢落怕登临,吾家落照飞云是。举扇尘低,脱巾风细。灵苗医得人憔悴。灯前点检欠谁人,惟有断鸿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