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自试时。
事体待谙然后信,人情非久莫能知。
同沾雨露蒿莱质,独出雪霜松柏姿。
见惯不如身历过,尧夫非是爱吟诗。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首尾吟》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尧夫非是爱吟诗,
诗是尧夫自试时。
事体待谙然后信,
人情非久莫能知。
同沾雨露蒿莱质,
独出雪霜松柏姿。
见惯不如身历过,
尧夫非是爱吟诗。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邵雍对诗词创作的看法以及对人生经历的认识。诗中以尧夫(指古代传说中的尧帝)自喻,探讨了诗词创作的动机和意义。作者认为尧帝并非出于对诗词的喜爱而创作,而是在自我试探中形成了诗词。他认为只有真正经历了事物并加以深入了解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人情的真谛。对于那些只是浅尝辄止的人来说,很难获得深刻的理解。
赏析:
这首诗词以尧夫作为象征,传达了作者对诗词创作的态度和观点。诗中的尧夫并非真正出于对诗词的热爱而创作,而是通过实践和自我试探形成了诗词。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对于诗词创作的深思熟虑,他认为诗词的创作应该源于对事物的真实体验和对人情的深入了解。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内涵和人情的真谛。
诗词中的"同沾雨露蒿莱质,独出雪霜松柏姿"表达了对于平凡事物和普通人的赞美。作者认为那些与常人共同经历过风雨洗礼的人,才具有真正的品质和魅力,就像蒿莱一样。而那些独自承受寒冷和严寒的松柏树,则具有独特的姿态和气质。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强调了经历和历练的重要性。
整首诗词以反复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尤其是最后一句"尧夫非是爱吟诗"的回环,使整首诗词形成了闭合的结构,也突出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总之,《首尾吟》这首诗词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诗词创作的看法和对于人生经历的认识。它呼唤着真实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强调了对事物和人情的真谛的追求。
天香亭下影婆娑,四畔高林结绿萝。云外飞仙不曾见,唯应翠树阅人多。
伯牙琴绝岂求知,往往情牵自有诗。垄月正当寒食夜,春阴初过海棠时。耽书未必酬良相,断酒唯堪作老师。多病不任衣更薄,东风台上莫相吹。
清颍尊前酒满衣。十年风月旧相知。凭谁细话当时事,肠断山长水远诗。金凤阙,玉龙墀。看君来换锦袍时。姮娥已有殷勤约,留著蟾宫第一枝。
清萱到处碧翙翙,兴庆宫前色倍含。借问皇家何种此,太平天子要宜男。
峰峦九锁路萦盘,翠色沾衣作晚寒。日暮神仙归洞府,雨余星斗下天坛。人生何用千钟贵,老去须求一室安。会得谷神元不死,世间何事可相干。
任在芦花最深处。浪静风恬,又泛轻舟去。去到滩头遇俦侣。散唱狂歌鱼未取。不把身心干时务。一副轮竿,莫笑闲家具。待拟观光佐明主。将甚医他民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