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处否时。
信道而行安有悔,乐天之外更何疑。
受疑始见周公旦,经阨方明孔仲尼。
大圣大神犹不免,尧夫非是爱吟诗。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诗词:《首尾吟》
作者:邵雍(北宋)
尧夫非是爱吟诗,
诗是尧夫处否时。
信道而行安有悔,
乐天之外更何疑。
受疑始见周公旦,
经阨方明孔仲尼。
大圣大神犹不免,
尧夫非是爱吟诗。
中文译文:
尧夫并不是因为喜欢吟咏诗歌,
而是在他处于何种境地时才吟咏诗歌。
只有坚守信仰并实践,才能安然无悔,
在乐天之外还有什么可疑问的呢?
受到怀疑才能明白周公旦的伟大,
经历阻隔才能体悟孔仲尼的智慧。
即使是伟大的圣人和神灵也难以免俗,
尧夫并不是因为喜欢吟咏诗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吟咏诗歌的看法,以及诗歌与人生境遇的关系。诗中的“尧夫”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尧帝,他被认为是伟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智慧的人。诗人通过尧夫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态度。
作者首先指出尧夫吟诗并不是出于对诗歌本身的喜爱,而是在特定的境遇中才会吟咏。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对于诗歌的功利性的思考,认为诗歌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而非仅仅为了追求艺术本身。
接着,诗人强调了诗歌的作用。他说,只有坚守信仰并实践,才能在行为上不后悔。在这种信仰的指引下,对于那些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来说,诗歌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在下一节中,作者提到了周公旦和孔子,他们都是古代伟大的人物。通过受到他们的质疑和审视,才能认识到他们的伟大。这一点暗示了作者认为,只有在经历挫折和考验之后,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伟大的思想和智慧。
最后,作者指出,即使是伟大的圣人和神灵,也无法免除俗世的束缚。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对于人性的思考,暗示了人们在追求卓越和超越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困扰和限制。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诗歌与人生关系的思考,主张将诗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于信仰、智慧和人性的思考。通过对尧夫、周公旦和孔子的描绘,突出了诗歌在人类经历和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急浪吹飞雪,鸣稿破晓滩。异乡人易老,行路古来难。玉露晨初湿,天河夜不乾。飘流双鬓白,未有一枝安。
风落虚檐燕子声,屋头屋尾菜花明。炉熏燕坐参消息,理本无亏莫望盈。
轶材腾骥騄,涌思决河渠。枝茂根先实,名高士岂虚。君王怜旧土,馆殿有新除。努力功名会,燕然欠大书。
白羽绿弓弦,年年只在边。还家剑锋尽,出塞马蹄穿。逐虏西逾海,平胡北到天。封侯应不远,燕颔岂徒然。
荷芰东西鱼映叶,樵舟朝暮客乘风。清泉雨后分毛发,何必南湖是镜中。
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念越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