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归来倦宦身,欲寻田宅豫求邻。
能将孝友传家世,乡邑如君更几人。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书陈祈兄弟屋壁》
千里归来倦宦身,
欲寻田宅豫求邻。
能将孝友传家世,
乡邑如君更几人。
中文译文:
千里归来,疲倦的官员身,
想要寻找一块田地和房屋,期望有邻居相伴。
能够将孝道和友情传承给子孙,
在乡村和城市,像你这样的人有几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表达了对家园和乡邻的向往,以及对孝友之道传承的重视。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一个疲倦的官员归来的场景,暗示了作者身世之艰辛。第二句表达了他对寻找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的愿望,同时希望能有邻里相伴,体现了对人情温暖的期盼。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王安石对孝友之道的重视。他希望自己能够将这种美德传承给子孙后代,以保持家族的延续。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他对像自己这样有道德修养的人在乡村和城市中的稀少之感,也暗示了社会风气的衰败。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王安石对家园和家族传承的渴望,以及对社会风貌的忧虑。它通过揭示人情温暖、孝友之道的重要性,呼唤了社会中更多的正义和善良。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王安石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伦理价值的关注。
忆长安,八月时,阙下天高旧仪。衣冠共颁金镜,犀象对舞丹墀。更爱终南灞上,可怜秋草碧滋。
两两鸣鸠语画檐,雨余芳草欲生烟。翁头酒熟常留客,象外诗成颇类仙。扬子有才犹执戟,渊明无事合归田。地偏时事人传少,收拾琴书且醉眠。
沙暖花香弄午晴,苦撩诗思浩难禁。偷閒不办追年少,只有春风会此心。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代北几千里,前年又复经。燕山云自合,胡塞草应青。铁马喧鼙鼓,蛾眉怨锦屏。不知羌笛曲,掩泪若为听。
玉女乘鸾下绛霄,梨云漠漠带香飘。帘开淡月香初发,雪满柔条暖未销。花下洗妆时载酒,亭前度曲夜吹箫。主人爱客情怀好,折简频烦远见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