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骨未藏三十载,我来收得葬孤山。
此中起塔不在大,已有高名垂世间。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爲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干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謚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着,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爲底本。
《书慈光塔》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智圆。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灵骨未藏三十载,
我来收得葬孤山。
此中起塔不在大,
已有高名垂世间。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来到孤山,为灵骨修建慈光塔的情景。三十年来,这些灵骨一直未能得到适当的安葬,而现在作者终于亲自来到这里,为他们修筑一座塔。尽管这座塔并不是很高大,但它已经在世间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灵骨的敬意和对孤山慈光塔的建造的决心。诗中的"灵骨未藏三十载"传达出长久以来灵魂无法得到安息的情感,而"我来收得葬孤山"则表明了作者亲自前来为他们安葬的决心和责任感。
诗中的"此中起塔不在大"揭示了慈光塔的规模并不宏大,但它却因为修建在孤山上而具有特殊的意义。孤山象征着孤寂和寂静,修建塔于此,更能凸显出对逝者的尊重和对他们灵魂的安抚。
最后两句"已有高名垂世间"表明尽管这座塔在规模上并不出众,但它却因为修建在孤山上,已经在世间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这种声誉不仅仅因为塔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作者对灵魂的关怀和敬意。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灵魂安宁的渴望和对逝者的敬仰之情。通过描述自己亲自前来修建塔的场景,诗人传递出一种责任感和对逝者的尊重。这首诗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逝者的纪念和对生命的关怀,使读者在感慨中思考生死的意义。
长乐花枝雨点销,江城日暮好相邀。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连宛转桥。
内乡有园名天春,春时桃李如彩云。邑民携觞连帘幕,或歌或舞何欢欣。县尹中间意自若,直谓前世无古人。牡丹百品红与紫,华而不实徒纷纭。
渥洼龙种散云时,千里繁花乍别离。中有重臣承霈泽,外无轻虏犯旌旗。山川自与郊坰合,帐幕时因水草移。敢谢亲贤得琼玉,仲宣能赋亦能诗。
十二危楼百尺梯,飞飞丹凤五云齐。天垂翠盖东皇近,地拂银河北斗低。花靥秋空戎马顺,神灯夜烛海鸡啼。仙童与报麻姑会,应说蓬莱水又西。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临决遗经自圣衷,固殊野外与淹中。五三典礼勤稽古,十六星霜久积功。倚席居然惭寡浅,登床安敢紊卑崇。防民不在文为末,端击宫庭实践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