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路侵寻已倦游,功名何敢望前修。
谬纡州组三宜去,回视儒冠一忍羞。
畴昔尝窥循吏传,只今谁是富民侯。
夜来好雨催归棹,春水茫茫涨鸭头。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书怀》是宋代虞俦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官场生涯中的困惑和迷茫之情。
诗词中描述了作者在宦途中的辛劳和疲惫,他已经厌倦了不断地寻求功名。他认为自己不敢再期望前途的修饰,因为他觉得这种追求是徒劳的。他感到自己的行为像一个谬纡州组的人,应该离开官场,转而回望身穿儒冠的自己,感到羞愧。
在诗词中,作者回顾了自己曾经窥视过的品德高尚的官吏的事迹,但现在他对这些人已经失去了信心。他感到困惑,不知道在当今社会中谁能成为富有和受人尊敬的大臣。
最后两句描述了夜晚的好雨催促着他回船归家,春水涨满了鸭头,形容水势湍急。这里的春水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变迁和激流,而鸭头则是作者自己,被迫在这激流中奔波。
整首诗词流露出作者在宦途中所经历的挫折与疑惑,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已经感到厌倦,并开始反思其中的虚空与荒谬。同时,诗人对当时社会的腐败和虚伪也感到愤懑和无奈。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作者的心理状态和对官场的思考,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现实困境和对理想的追求。
秦楼花发时,秦女笑相随。及到秋风日,飞来欲问谁。似厌栖寒菊,翩翩占晚阳。愁人如见此,应下泪千行。
我有一机,直下示伊。青天霹雳,电卷星驰。德山临济,棒喝徒施。不传之妙,於汝何亏。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冉冉青衫客,悠悠白发人。乱山孤驿暮,长路百花新。终岁行他县,全家望此身。更思君去就,早晚问平津。
圣贤不得见,道散固已久。学者多自贤,鲜肯事师友。颠冥声利中,悔吝皆自取。动言无媿作,未知果然否。寡过云未能,先圣欣善诱。凛凛孟氏言,几希异禽兽。参乎病知免,遂使启足手。宁知起易箦,又在此段后。吾侪况小人,气质素凡陋。以其所以养,孝道亦何有。勉前类水马,立处
渺渺长淮路,秋风落木悲。乾坤限南北,胡虏迭兴衰。志士言机会,中原入梦思。江湖好山色,都在夕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