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贫受寒欺,帖帖为不出。
积雨远市声,幽居近芳物。
时禽过我柳,清喙动鸣瑟。
客去门复扃,低参映林没。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疏梅二首》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疏梅二首
我贫受寒欺,帖帖为不出。
积雨远市声,幽居近芳物。
时禽过我柳,清喙动鸣瑟。
客去门复扃,低参映林没。
中文译文:
我贫穷受到寒冷的欺凌,默默地不出门。
连绵的雨声遥远,我幽居中近处有芳香的物品。
时不时有禽鸟飞过我的柳树,它们清脆的鸣叫像是弹奏着古琴。
客人离去,门再次关闭,我低头沉思,映照在林木中消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贫穷而寂寞的生活。作者因贫穷而不愿外出,默默忍受着寒冷和困苦。然而,尽管如此,他的幽居却近处有芳香的物品,这可能指的是他身边的梅花。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中开放,象征着坚强和希望。
诗中提到的禽鸟飞过柳树,鸣叫的声音像是弹奏着古琴,给诗中的寂寞氛围带来了一丝生机和音乐的美感。这种对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最后两句描述了客人离去后的场景,门再次关闭,作者低头沉思,映照在林木中消失。这种场景的描绘给人一种寂静和孤独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思索。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贫穷和寂寞生活的描绘,以及对自然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思考。它传达了一种坚韧不拔、寂寞而又富有内涵的情感,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选将初年起范阳,和戎晚节误平凉。大功宜受春秋责,盛毁何能日月伤。文士谈兵多谬误,兰台作史漫裁量。折衷自有成书在,公论从知千岁长。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人品如君,人尽道,士林横绝。那更是、关西流庆,三山英杰。欣遇当年神降日,又逢初度阳生月。把八千余岁祝君龄,为君说。君自有,封侯骨。君不是,栖鸾客。况如今东阁,正收人物。坦腹素知王逸少,求贤不必商岩说。便明朝、有诏自天来,君王礼。
渡头风晚叶飞频,君去还吴我入秦。双泪别家犹未断,不堪仍送故乡人。
君子将遥役。遗我双题锦。临当欲去时。复留相思枕。题用常着心。枕以忆同寝。行行日已远。转觉心弥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