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饮而常醉,醉倒四海支狂流。
不烦高士倾佳酿,要使鱼龙同我愁。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书事》是一首宋代晁说之的诗词。这首诗以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书籍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诗中描述了作者不喝酒却常常陶醉的情景,他的醉态如洪水般泛滥四海。他并不追求名利,也不在乎高士们倾倒美酒,而是希望与鱼龙共同感受忧愁。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先生不饮而常醉,
醉倒四海支狂流。
不烦高士倾佳酿,
要使鱼龙同我愁。
这首诗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书籍的追求。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于物质享受的淡漠,而将精神追求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他选择了与世隔绝,专注于书籍的世界,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寻找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不饮酒却常常陶醉的情景,表达了对于世俗生活的疲倦和不满。他不愿意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希望通过书籍来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2. 对书籍的热爱:诗中的作者将自己的精神追求放在了书籍上,通过阅读和思考来满足内心的需求。他不烦高士倾倒美酒,而是更愿意与书籍为伴,通过书中的智慧和思想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 对忧愁的共鸣:作者希望与鱼龙共同感受忧愁,表达了对于人生中的痛苦和困惑的共鸣。他希望通过与他人分享内心的痛苦和忧愁,来减轻自己的负担,并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和安慰。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作者自身生活态度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书籍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中的痛苦和困惑的共鸣。它呈现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满足的精神追求,以及对于心灵共鸣和安慰的渴望。
既能委曲存商后,又不区区爱此身。以至为奴作洪范,仲尼称谓有三仁。
翠屏珠幌水沉烟,日日春风醉筦弦。得似南湖老渔隐,短蓑铜斗白鸥前。
云淡风轻欲暮时,舣舟独载剡溪湄。及门若遇戴安道,千古何人更有诗。
飘萍着处即为家,伏枕悠悠对物华。处处秋千竞男女,年年寒食乱风花。药囊亲坐劳频检,酒瓮生尘亦可嗟。未老会寻吴市卒,苦贫须种邵平瓜。云烟南望群山会,水树东浮去路斜。行止此身应有命,不须辛苦问生涯。
炎精既失御,宇内为三分。吴王霸荆越,建都长江滨。爰资股肱力,以静淮海民。魏后欲济师,临流遽旋军。岂惟限天堑,所忌在有人。惜哉归命侯,淫虐败前勋。衔璧入洛阳,委躬为晋臣。无何覆宗社,为尔含悲辛。俄及永嘉末,中原塞胡尘。五马浮渡江,一龙跃天津。此时成大业,实赖
石何有於云,云乃生於石。拂石讯云踪,苔深无处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