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叔孙通》

弟子从来学未纯,异时得失亦频频。
一官所买知多少,便议先生作圣人。

作者介绍

王令(一○三二~一○五九),字逢原,初字钟美,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因幼年丧父,育于游宦广陵之叔父王乙,遂占籍广陵(今江苏扬州)。少时尚意气,后折节力学。不求仕进,以教授生徒爲生,往来于瓜州、天长、高邮、润州、江阴等地。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王安石奉召晋京,途经高邮,令投赠诗文,获安石赏识,结爲知己,遂公文学知名。卒于嘉祐四年,年二十八。有《广陵先生文集》,长期以抄本流传,分卷多寡不一。事见王安石《王逢原墓志铭》及门人刘发《广陵先生传》(见《广陵集》附录)。 王令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广陵集》三十卷(其中诗十八卷)爲底本。校以明抄本(简称明本,藏北京图书馆)、一九二二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简称嘉业堂本),并采用沈文绰点校本《王令集》校记(简称沈校)。明抄本有拾遗一卷,据以补入,编爲第十九卷。

作品评述

《叔孙通》是一首宋代王令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叔孙通》

弟子从来学未纯,
异时得失亦频频。
一官所买知多少,
便议先生作圣人。

译文:

学生们学习始终未能纯熟,
不同时机的得失也频繁。
一个官职所能了解的有多少,
就据此议论先生是否为圣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学问和人才的思考和评价。诗人王令通过对弟子学习和成长的观察,提出了一些反思。他认为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掌握学问,他们的学习并不纯熟,也就是说他们的知识水平还不够高。同时,诗人指出,学生们的成长充满了得失,他们在不同的时机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遭受了一些挫折和失败。

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询问一个官职所能了解的东西有多少。这里,官职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地位或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对社会、政治事务的了解。诗人暗示,虽然一个人可能通过官职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但官职所能涵盖的知识和智慧仍然有限。

最后,诗人以一种反问的方式,以官职是否能评判一个人是否为圣人作为结尾。这里的"先生"指的是有学问、有才干的人。诗人在这里提出了对人才和学问的评判标准的思考,暗示了官职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是否具备圣人的品质和才智。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学问、成长和人才评价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和质疑。诗人王令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才评价标准的思考,提醒人们不要仅仅以表面的成就和权力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和智慧。

  • 《次韵答刘泾》

    吟诗莫作秋虫声,天公怪汝钩物情,使汝未老华发生。芝兰得雨蔚青青,何用自燔以出馨。细书千纸杂真行,新音百变口如莺。异议蜂起弟子争,舌翻涛澜卷齐城。万卷堆胸兀相撑,以病为乐子未惊。我有至味非煎烹,是中之乐吁难名。绿槐如山暗广庭,飞虫绕耳细而清。败席展转卧看经,

  • 《石千里来自崑山陈阔未几倏尔言别辄成诗少舒》

    乌鹊巢空坛,鸾凤伏荆杞。怀抱发永叹,感深念君子。斯人在空谷,弗御纨与绮。松柏培不荣,芝兰种不起。浩浩岁月移,日暮雪霜底。物理固非常,循环有终始。但保千金躯,清尊倾绿蚁。

  • 《瑞鹤仙(秋思)》

    风传秋信至。颤叶叶庭梧,飘零阶砌。年华迅流水。况荣枯翻手,存亡弹指。谁编故纸。论古往、英雄斗智。在当时、唤做功名,到此尽成闲气。芏为行客,死乃归人,世同驿邸。十步九计。空捞攘,谩儿戏。忍都将、有限光阴萦绊,趁逐无穷天地。我真须、跳出樊笼,做个俏底。

  • 《咏霍将军北伐》

    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凉秋八九月,虏骑入幽并。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乘墉挥宝剑,蔽日引高旍。云屯七萃士,鱼丽六郡兵。胡笳关下思,羌笛陇头鸣。骨都先自詟,日逐次亡精。玉门罢斥候,甲第始修营。位登万庾积,功立

  • 《寄献润州赵舍人》

    南徐城古树苍苍,衙府楼台尽枕江。甘露钟声清醉榻,海门山色滴吟窗。直庐久负题红药,出镇何妨拥碧幢。闻说秋来自高尚,道装筇竹鹤成双。

  • 《偈颂十七首》

    或隐或显,有亏有盈。为天上无私鉴,实人间照夜之灯。寻常多是论三五,惟有今宵分外明。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