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上一竿竹,渠岂於人亦世情。
风雨尚八千个在,结巢吾欲听秋声。
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清源(今福建泉州)人。仲参兄。生平不见记载,据集中诗知其二赴春闱始中进士,初官县令,未几即以言事被黜。继爲绍兴府掾、粮料院官(《心泉学诗稿》卷四《寄胡苇航料院》),时间约在理宗宝祐六年(一二五八)前后(《戊午天基节口号》)。后弃官,以诗游士大夫间。有《苇航漫游稿》,已佚。《江湖后集》卷一二收其诗一百六十余首。清四库馆臣又据《永乐大典》辑爲《苇航漫游稿》四卷。 胡仲弓诗,前四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江湖后集》中之诗,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编爲第五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暑中杂兴》是宋代诗人胡仲弓的作品。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酷热的夏天里的闲情逸致,借景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暑中杂兴
今年不上一竿竹,
渠岂於人亦世情。
风雨尚八千个在,
结巢吾欲听秋声。
中文译文:
今年我没有采摘一竿竹子,
难道这也是人们的常态。
风雨依然不断地降临,
我渴望听到秋天的声音。
诗意:
《暑中杂兴》这首诗词以炎热的夏日为背景,通过作者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首先,作者提到今年自己没有上山采摘一竿竹子,这句诗揭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随遇而安态度。接下来,作者用“渠岂於人亦世情”来反问,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也很随意,没有过多关注或欣赏。最后两句诗中,作者提到风雨依然持续不断,暗示了自然界的无穷变化与生命的延续。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期盼和渴望,暗示了对季节更替和生命的希冀。
赏析:
《暑中杂兴》以简练而含蓄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思熟虑。诗中用竹子作为意象,以及与风雨、秋天的联系,突出了自然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引发读者对生活和自然界的思考。
总体而言,胡仲弓的《暑中杂兴》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见解,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季节更迭的渴望。这首诗词通过表达个体的情感体验,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展示了宋代诗人深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
手种梅无恙,苍苔满树身。可怜开较早,不待远归人。
好景入新夏,幽人卧弊庐。廊腰得风远,树罅见星疏。门掩鸦栖後,钟鸣月上初。青灯尚堪近,起了读残书。
重楼燕子隔天涯,五柳阴疏未聚鸦。十日春寒淹雨雪,几番风信到梨花。横塘水长听莺处,小巷泥深卖酒家。多少朱门咽弦管,沉香火底按琵琶。
自笑荒才非世用,功名都付悠悠。断肠怕上夕阳楼。萧萧枫叶下,漠漠苇花秋。日月未知忙底事,东生又复西流。古人不见使人愁。秋兰无处采,流水满芳洲。
山云蝉满树,欲住更何安。上国回将晚,孤峰别自难。碛遥鸿未到,江近夜先寒。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
路入永宁方午阴,禅师聊复坐沉吟。欲将门外葫芦水,倒作田间三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