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花问月,谁把金瑰屑。
犹有残英剩蕊,秋向老、香逾冽。
且莫都攀折,有个人愁绝。
纵使姮娥念旧,星星鬓、如何说。
吴潜(一一九五~一二六二)(生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定),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爲祕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通判嘉兴府(《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权发遣府事。五年,迁淮西总领(《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歷知建康府、隆兴府、太平州、庆元府、平江府、镇江府、临安府。以言官论列,请致仕。起爲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徙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入爲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罢(《理宗本纪》三)。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封许国公(《理宗本纪》四)。景定元年(一二六○)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谪建昌军,寻徙潮州。二年,责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理宗本纪》五)。有《许国公奏议》四卷。诗文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收辑遗文编爲《履斋遗稿》四卷,但所辑面不广。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吴潜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履斋遗稿》及《两宋名贤小集·四明吟稿》爲底本,第二、三卷以《开庆四明续志》所收之《四明吟稿》二卷爲底本,散见他书之诗编爲第四卷。
《霜天晓角·为花问月》是宋代吴潜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霜天的清晨吹响号角,我为花朵询问月亮,是谁将金色的花瓣撕碎。残存的花瓣上还有着未凋零的花蕊,秋天渐渐变老,花的香气更加冷冽。
暂时不要去摘取花朵,因为有一个人正在忧愁绝望。即使是美丽的女神姮娥也无法形容她的忧伤,她那星星点缀的发髻,怎么能诉说她的心事。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花朵和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借助花朵和月亮这两个象征性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中的花朵虽然残缺不全,但仍然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寄托了对生命的希望和美好的追求。而月亮则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代表着永恒和纯洁。诗人希望通过花朵向月亮询问,探寻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美与时光的思考。诗人通过描述花朵的凋零和月亮的寂寞,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性的忧伤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中的花朵和月亮象征着美好和永恒,通过对它们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和永恒的向往。诗句中的"残英剩蕊"和"秋向老、香逾冽",以简练的语言传递了花朵在秋天中的凄凉和芬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了一个人的愁绝和姮娥的形象,通过对这个人的描写,诗人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生和时光的思索。诗人以"纵使姮娥念旧"的形象,表达了即使是美丽的女神也无法完全诉说内心的忧伤,以及人生中不可言说的痛苦和困惑。最后一句"星星鬓、如何说",以一个具体的形象点题,更加深化了诗人对言语表达的无力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而精练的语言,通过花朵、月亮和人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对美和永恒的向往,并通过形象的对比,凸显了言语无法完全表达内心情感的主题。
细雨轻烟酿翠红,年年川谷自春风。伤心莫话南朝寺,多在吴王禁苑中。
修行学道,切莫凭婴姹。只是这些儿,把尘俗、般般不惹。自然萧索,寂寞与他依,餐残饭,著粗衣,饱暖休相舍。常从坦荡,守养身躯假。闲里得真闲,觉清凉、惺惺洒洒。暗中功行,直待两盈盈,灵明显,做逍遥,师父看来也。
乱径花深杳不分,搅人离思日如焚。斜横雁影清江月,暗送梅魂断陇云。玄圃夜光空落落,青城瑶草自纷纷。英雄难死仙难觅,杨树悲风岂可闻。
一阳生也,树头惊起双双鱼,石上迸出长长笋。即日伏惟两序,高人现前清众。履兹长至,倍膺戬谷。喝一喝,俗气未除。
客怀耿耿自难宽,老傍京尘更鲜欢。远梦已回窗不晓,杏花同度五更寒。
黄鸟鸣深林,往来疾于织。非无机杼声,其奈不成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