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委萦苕霅,乾坤接水云。
半天孤月照,两派一溪分。
日落虹垂影,鱼翻縠断纹。
烟波岂无义,泾渭固难群。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双溪亭》是宋代袁说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双溪亭》中文译文:
两条小溪环绕着青苔覆盖的亭子,
它们汇聚成一片水云接连天地。
半天孤月照耀着,
两派水面在此分开。
太阳落下,彩虹倒映出影子,
鱼儿翻动在碎纹之间。
烟雾和波浪并不缺乏美感,
泾河和渭水固然各有特色。
诗意:
《双溪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两条小溪环绕亭子、太阳、月亮、彩虹、鱼儿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的交融和共生关系。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通过描写细腻的自然元素,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的"源委"和"苕霅"描绘了两条小溪环绕亭子的情景,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环境的美丽和宁静。"半天孤月"和"日落虹"则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幻和多样性,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想象的空间。
诗中的"鱼翻縠断纹"以及"烟波岂无义,泾渭固难群"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思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鱼儿在水中的动态,通过对纹路的描述,展示了鱼儿的生动形象。最后两句"烟波岂无义,泾渭固难群"则表达了对于自然景色之美的思考,虽然烟波泾渭各自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都有着各自的魅力和价值。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描绘,传递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幻,同时也可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京尘官事日区区,擬出芳郊佩一壶。楼外阴云迎晓合,陌头霏霰与风俱。翩翩珍骑曾来否,种种名花更在无。若得纵游休秉烛,月中沈醉倩人扶。
风不定。移去移来帘影。一雨林塘新绿净。杏梁归燕并。翠袖玉屏金镜。日薄绮疏人静。心事一春疑酒病。鸟啼花满径。
崭然头角异,年少锐功名。身为才高累,名因宦谪成。山川助奇气,骚雅变遗声。千古罗池祀,昌黎报友情。
友义丧来久,琢磨复谁能。金鉤被采录,绝弃朱丝绳。直哉少稷甫,一室清于冰。危坐对书帙,曲几非所凭。日暮无人来,疏篱上寒藤。惟有手种竹,挺然得其朋。风低与雪重,抢地如弗胜。政使可断折,天姿谅难凌。物或乱真赝,君其别淄渑。攘羊而证父,是子乌足称。所以贵温润,不令
向晚双池好,初晴百物新。袅枝翻翠羽,溅水跃红鳞。萍泛同游子,莲开当丽人。临流一惆怅,还忆曲江春。
扬州诗阁掩芳尘,万萼千葩冷照春。十里珠帘一声笛,东风肠断倚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