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和吴鹤林舍人送杨帅韵)》

万里长淮北,青是汉时山。
几年壁垒相望,高枕度春闲。
不道草庐家杰,手袖伊吾长剑,驰志在楼兰。
钟鼓令秋肃,毡罽胆冰寒。
诗书帅,金横带,玉为鞍。
天生如结数辈,虏岂易江南。
京索成皋此际,东郭韩卢俱困,故老正争看。
琳檄未能草,冯铗直空弹。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水调歌头(和吴鹤林舍人送杨帅韵)》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李曾伯。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万里长淮北,
青是汉时山。
几年壁垒相望,
高枕度春闲。

这首诗词以长淮北地区为背景,描绘了那里青山苍翠,如同古代汉代的山景。多年以来,两地之间有着相互监视的边界,但此刻作者却能安然躺在高枕之上,尽情享受春天的悠闲时光。

不道草庐家杰,
手袖伊吾长剑,
驰志在楼兰。

诗中提到了一个名叫杨帅的人物,他在边境的草庐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英雄本色。他将长剑藏于袖中,表达了他心怀忠诚之情,志向远大,希望能够事业有成,成就一番伟业,就像古代的楼兰国一样。

钟鼓令秋肃,
毡罽胆冰寒。
诗书帅,金横带,
玉为鞍。

作者描述了边境的严寒环境,秋天的寒意透过钟鼓的声音和士兵们的鼓励变得更加明显。士兵们身着厚重的毡罽,勇敢地面对这冰冷的寒冬。他们的心中装满了忠诚和勇气,他们佩戴着金横带,马鞍上镶嵌着珍贵的玉石,烘托出他们的英勇形象。

天生如结数辈,
虏岂易江南。
京索成皋此际,
东郭韩卢俱困,
故老正争看。

这里描写了边境的形势。诗中提到了数代以来,边境一直都是紧张的,敌人的入侵不容易阻挡。作者提到了一些地名,如京索、成皋、东郭、韩卢,暗示了敌人的威胁和困扰。尽管如此,老一辈的人们仍然坚定地站在边境上,争相观望,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忠诚。

琳檄未能草,
冯铗直空弹。

最后两句诗描写了作者的无奈和沮丧。琳檄是指上书的奏章,未能写成说明作者的抱负未能实现,而冯铗是指冯铗的弹琴,直接空弹表示了作者的心情郁闷,无法发泄。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边境的士兵和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安宁的关切和对忠诚、英勇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于自己理想未能实现的失望和无奈之情。整首诗词节奏流畅,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苍凉和豪迈的感觉,展现出宋代士人对国家和家国情怀的真挚抒发。

  • 《溪行》

    万汇之散殊,各具一太极。人言造化工,生物不可测,宁知有自性,无所用尔力。试尝问春风,春风谁能识。

  • 《和董端明大野渔父图》

    钓艇夷犹一苇横,烟波万顷寄馀生。春雨歇,暮霞明。零乱溪花堕玉英。

  • 《淳祐祭海神十六首》

    儵忽会同,裴回安留。牲肥酒香,晨事聿修。惟德之凉,曷奄九州。帝命是祗,多福自求。

  • 《寄题玉山周晦叔家似贤斋》

    人心殊嗜好,黑白互相形。农臭不自悟,荧荧飞青蝇。一日对此君,炯然又眼明。子猷虽借宅,绿阴仍满庭。雅净两龚洁,高寒伯夷清。可近不可狎,劲挺干青冥。世人景先哲,绘画劳丹青。想像不觌面,孔孟何由倾。安知君子交,日日与相迎。手种万苍玉,君家有典刑。清风流至今,修好

  • 《绝句》

    夜静山寒渐透衣,旋煨松火拥炉围。忽听竹外篱门响,知是小童买酒归。

  • 《陪宋侯赵粹过仓部弟家园宾主有诗次韵二首》

    偶陪小队谢池行,云澹风轻雨未成。梦草诗情全老退,见花病眼尚分明。即今樵笛村童和,当日金莲院吏迎。得向骚坛分半席,绝胜一品与三旌。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