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长安道,霜鬓几惊秋。
故人何在,时序欺我去如流。
赏对洛滨仙伯,共说芗林佳致,魂梦与追游。
更唱中秋句,得月上东楼。
云岩底,秋香下,楚江头。
十年笑傲、真是骑鹤上扬州。
却忆金门联辔,晓殿催班同到,高拱翠云裘。
明月今千里,何计缓离忧。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水调歌头(再用前韵)
不上长安道,霜鬓几惊秋。
故人何在,时序欺我去如流。
赏对洛滨仙伯,共说芗林佳致,魂梦与追游。
更唱中秋句,得月上东楼。
云岩底,秋香下,楚江头。
十年笑傲、真是骑鹤上扬州。
却忆金门联辔,晓殿催班同到,高拱翠云裘。
明月今千里,何计缓离忧。
中文译文:
不上长安道,白发几经秋。
故人何在,时光欺骗我如流。
赏赐洛滨的仙伯,一同谈论芗林的美景,灵魂梦中追游。
再唱中秋的句子,登上东楼赏月。
云岩底,秋香下,楚江头。
十年来笑傲,真的骑鹤上扬州。
回忆起金门联马,早晨殿上催促一同到达,高拱翠云裘。
明亮的月亮今天千里之遥,如何能减缓离别之忧。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李弥逊创作的水调歌头,采用了前韵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霜鬓、白发和秋香等意象,表现了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诗人思念故人,感叹时光的无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的追求。诗中还描绘了赏月和回忆过往的情景,通过对月亮和金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离故乡和离别之苦的思考和感叹。
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示了诗人细腻的感受力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秋天和月亮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整首诗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思考,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共鸣。
日落千山暝,风吹一路香。燕依花色紫,莺体柳丝黄。
孤立江淮地,中分南北天。洪汉冲巨块,对峙束平川。屹若壁千仞,过错螺一拳。谁将牛女比,斯事岂其然。
男子宜读书,读书须五车。纸腐唇自裂,岂为刳心鱼。吾子少年时,青云得意初。英华发清端,赋笔凌相如。自试文石陛,竚召承明庐。孝隐二十年,复与志利疏。轩裳不挂眼,钟鼓悦爰居。归来邃经堂,志惟与道俱。架上数万卷,偃仰时卷舒。使彼夙昔人,微言幸发摅。春洲生兰苕,寒溪
文公名节冠当年,没世清风更凛然。梁父旧庐空德里,西州华屋恸时贤。平生奏御三千牍,不朽文章二百篇。潇洒建溪遗俗在,至今弦诵满山川。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未识平时活国方,只将诗句阅风光。盘空笔力今谁敌,独扫千人不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