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

缥缈青溪畔,山翠欲粘天。
纵云台上,揽风招月自何年。
新旧今逢二妙,人地一时清绝,高并两峰寒。
歌发烟霏外,人在去留间。
著方床,容老子,醉时眠。
一尊相属,高会何意此时圆。
况是古今难遇,人月竹花俱妙,曾见句中传。
不向今宵醉,忍负四婵娟。

作者介绍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刘一止的生平

  刘一止,七岁能文,试太学,有司欲举其兼代官职,一止不就。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监秀州都酒务,迁越州教授、参知政事。高宗建炎四年(1130),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

  宋绍兴初,召试馆职,宋高宗大为称赏。绍兴间,历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起居郎奏事。高宗曾不无自得地说:“朕亲擢也”,在官期间,极陈堂吏、宦官参政之弊,终为人所忌恨,以言事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起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迁给事中,又以言事罢,后被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进敷文阁待制。一止以忤秦桧,两次奉祠,御史中丞何若奏一止迎附李光,傲迈慢上,被削职。秦桧死,召至国门,以病不能拜任,力辞,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此据《行状》,《宋史》本传作八十三)。

  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传世。事见《苕溪集》卷五四《阁学刘公行状》,《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刘一止的著述名录

  刘一止诗,自成一家,吕本中、陈与义读后叹道:“语不自人间来也。”刘一止的词题材广泛,主要包括羁旅行役、纪行咏怀、酬唱离别等方面。他的词作艺术性很强,擅于融情于景,化用前人诗句及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语言浅切明畅、工致典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曾以一首《喜迁莺·晓行》词在当时获得“刘晓行“之美誉。著有《类稿》50卷。以清拥万堂《苕溪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朱祖谋跋本(简称朱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存此42首。

作品评述

《水调歌头·缥缈青溪畔》是宋代诗人刘一止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缥缈青溪畔,
山翠欲粘天。
纵云台上,
揽风招月自何年。

译文:
在缥缈的青溪旁,
山峦苍翠几乎要触及天空。
站在云台之上,
拥抱风景,招引明月,不知经过多少年。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景色。诗人描述了溪水旁的青山和苍翠的景色,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他站在云台之上,欣赏风景,招引明月,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诗中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山水为主题,运用缥缈、青溪、山翠、云台、风招月等词语,创造了一幅优美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通过描述山水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他站在云台之上,将自然景色尽收眼底,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新旧、人地、高并两峰等事物的对比,突出了景色的清绝和与众不同之处。这种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对永恒之美的追求。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酒宴的描写,著方床、容老子、醉时眠,展示了一种纵情欢乐的场景。诗人将自己与诗中描绘的景色相融合,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创造了一种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 《湖边晓行》

    蹇驴清晓掠湖堤,缓辔迎凉帽影低。露拆渚莲红渐闹,雨催陂稻绿初齐。先秋叶已时时堕,失旦鸡犹续续啼。不是老来忘睡美,戴星南亩惯扶犁。

  • 《沧江》

    千林草树静相依,来往寻诗坐钓矶。地近青春惟鸟雀,夜来新水到柴扉。中原落日愁多梦,万里沧江定不归。拟向鹿门为地主,不妨常著芰荷衣。

  • 《九日怀襄阳》

    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强游。

  • 《双飞桥》

    巨木架长虹,横跨惊湍上。有如排世难,出力贵用壮。行人知宝地,非此欲何向。因怀济川功,作诗鑱绝嶂。

  • 《周家清明植梨花六月盛开邀客赋诗》

    清明院落夜溶溶,宠柳娇花让雪丛。乱搅三眠飞絮白,浪搀百子石榴红。烧残高烛东风后,掩却重门细雨中。闻向花间歌法曲,应怜江海白头翁。

  • 《方寺丞新第二首》

    宅成天下借图看,始笑书生眼力悭。地占百弓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荷深似入苕溪路,石怪疑行雁荡间。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闲。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