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宝何缘识得全,骊珠浮没只俄然。
金仙额上庄严底,只许凡人见半边。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歷永州零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孝宗干道六年(一一七○),召爲国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国子博士告词》注),迁太常博士、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同上书《广东提举告词》注),寻除本路提点刑狱。召爲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擢东宫侍读。十四年,迁祕书少监(同上书《祕书少监告词》注)。十五年,因上疏驳洪迈太庙高宗室配飨议,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爲祕书监。绍熙元年(一一九○),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宰臣令他人爲序,遂以失职丐去,出爲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因论江南行铁钱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赣州,未赴。宁宗即位,屡召屡辞。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书《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告词》注)。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节(《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有《诚斋集》、《易传》等传世。事见其子长孺撰墓志(清干隆刊《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杨万里诗四十二卷辞操一卷,以宋端平间刊本(原书藏日本东京宫内厅书陵部)爲底本。校以宋淳熙、绍熙间递刻之《诚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归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续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简称宋递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该共六十三卷,今残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斋集》(简称四库本)。参校明末毛氏汲古阁钞本《诚斋集》(简称汲古阁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清干隆六十年吉水杨氏带经轩刊《杨文节公诗集》(简称杨本)。另从诸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四十四卷。
《水沤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珍贵宝物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无法全面了解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至宝何缘识得全,
骊珠浮没只俄然。
金仙额上庄严底,
只许凡人见半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至宝为主题,通过描绘骊珠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珍贵宝物的赞美和思考。诗中的至宝指的是骊珠,它被描述为一种非常珍贵的宝物。然而,诗中也暗示了人们对于珍宝的认知是有限的。
首先,诗中提到了骊珠的浮没,意味着它并不总是完全显露在人们眼前。这暗示了人们对于珍宝的了解是有限的,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这种浮没的形象也可以理解为珍宝的神秘和难以捉摸的特性。
其次,诗中提到了金仙额上庄严底,只许凡人见半边。这句话表达了珍宝的尊贵和神圣,以及人们只能看到珍宝的一部分。金仙额上庄严底的描绘,使得珍宝的形象更加庄重和神秘。
整首诗词通过对于珍宝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思考。作者认为人们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无法全面了解事物的真相。这种思考也可以引申为对于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的思考,人们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无法完全了解世界的本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珍宝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思考,以及对于世界的认知的思考。它提醒人们要谦虚和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认知,同时也呼唤人们去探索和了解更多的事物,以获得更全面的认知。
玉后案吏去纷纷,舟到三山有几人。西掖文章推得步,早归丹陛演经纶。
岭外瘴魂多不返,冢中枯骨亦如刑。稍宽末后因奎宿,暂仆中间得彗星。蚤日大程知反覆,莫年小范要调停。书生几点残碑泪,一吊诸贤地下灵。
紫袍朝士白髯翁,与俗乖疏与道通。官秩三回分洛下,交游一半在僧中。臭帑世界终须出,香火因缘久愿同。斋后将何充供养,西轩泉石北窗风。
杜康桥下水如倾,九里罔头路转城。风雨小楼清梦远,山河古道风人行。别怀渐觉伤安古,祖席何曾傲正平。珍重去逢南国友,为言白发老书乐。
又海棠开後,楼上倍觉春寒。绿叶润,雨初乾。爱远树团团。当时胜买名花种,那信付与谁看。十载事,土花漫。但青得阑干。悲欢。思人世、真如一梦,留不住、城头日残。看眼底、西湖过了,又还见、赵舞燕歌,抹粉涂丹。凭君更酌,後日重来,直是睛难。
贺白词□□□□,□□□□□□先。飞腾海鹘并天马,隔结□□□□□。□□□□□点首,剑神紫气夜冲天。□□□□□□□,□□□□一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