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敺九州逃,知力起经纶。
重利诱众策,颇知聚秦民。
颓然此四老,上友千载魂。
采芝商山中,一视汉与秦。
灵珠在泥沙,光景不可昏。
道德虽避世,余风回至尊。
嫡孽一朝正,留侯果如言。
出处但有礼,废兴岂所存。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四皓二首》
作者:王安石(宋代)
秦敺九州逃,
知力起经纶。
重利诱众策,
颇知聚秦民。
颓然此四老,
上友千载魂。
采芝商山中,
一视汉与秦。
灵珠在泥沙,
光景不可昏。
道德虽避世,
余风回至尊。
嫡孽一朝正,
留侯果如言。
出处但有礼,
废兴岂所存。
中文译文:
秦国震动九州逃亡,
王安石知道要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治理国家。
以重利来引诱人民效忠,
他颇为了解如何集聚秦国的人民。
他们是四位老者,
他们的精神与千载之前的英雄相连。
王安石在商山之中采集珍奇草药,
一视汉代和秦代这两个伟大的时代。
他们的智慧如同灵珠一般深藏于泥沙之中,
光辉景象不可被昏暗所掩盖。
即使追求道德的人们远离世俗的纷扰,
他们的声望仍然回归至尊。
真正的继承者在一朝之间得到了正统的地位,
留侯果然如同他所言。
即使出身卑微,只要有礼法的约束,
就能避免国家的衰败,兴盛将不会消失。
诗意和赏析:
《四皓二首》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词,通过描绘秦国的动荡和王安石的治理方式,表达了对道德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诗中提到了王安石在商山采集珍奇草药的情景,这可以理解为他在治理国家时寻求智慧和良方的比喻。他把自己的治理方式与古代伟大的时代相比较,一视汉与秦,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诗中的"四老"指的是王安石本人和他的三位朋友,他们都是有着道德操守和智慧的人。他们的精神与千载之前的英雄相连,体现了对历史传承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灵珠"象征着智慧和道德的光辉,它隐藏在泥沙之中,意味着真正的智慧和道德需要在尘世中去发现和实践。
最后几句表达了王安石对国家兴衰的思考。他认为只要遵循礼法,即使出身卑微,也能避免国家的衰败,实现国家的兴盛。这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的观点和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王安石和他的朋友们在治理国家中的智慧和道德追求,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道德伦理的思考,展现了王安石的治国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当时不惹湘江恨,叶叶如何有泪珠。
家山松菊半荒芜,杖策穷年信所如。占见地灵非卜筮,算知人贵自陶渔。久谙郭璞言多验,老比颜含意更疏。只欲勒成方士传,借君名姓在新书。
千年苔树不成春,谁信幽香似玉魂。霁雪满林无月晒,点灯吹角做黄昏。
客里逢春色,江梅发故枝。正应伤老大,似欲慰栖迟。雪树真相引,风花莫倒吹。南来愧何逊,吾病不难诗。
天命无不全,人事每自伤。譬如摩尼珠,宛转有余光。藻饰不能加,尘垢岂有亡。世人未尝识,姑射手自将。我公体自然,率性非勉强。驰驱四十年,不入忧患场。晚岁事蒙养,敛退就此堂。小儒岂知道,宿昔窥门墙。申屠师无人,无足亦自忘。如逢郑执政,一笑先生傍。
西林收雨鹁鸠灵,卷被开窗对晓晴。风日醉花花醉鸟,竹门啼过两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