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司空平章军国事赠太师开国正献吕公挽辞五首》

自叹羁屯世少同,平生知己莫如公。
早参直谅多闻数,晚入坯陶一器中。
存殁交情成契阔,晤言名理谩研穷。
追思五十年前会,已识河东父祖风。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司空平章军国事赠太师开国正献吕公挽辞五首》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自叹羁屯世少同,
平生知己莫如公。
早参直谅多闻数,
晚入坯陶一器中。
存殁交情成契阔,
晤言名理谩研穷。
追思五十年前会,
已识河东父祖风。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颂送给太师吕公的挽辞,表达了苏颂对吕公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他自叹自己曾经在艰难困苦的时期与吕公共同度过,认为吕公是他一生中最了解自己的知己。早年间,他就向吕公请教许多直言而不讳的问题,吕公多次帮助他解答疑惑。而后来,他从事陶瓷制作时,吕公又鼓励他勇往直前,最终造就了他的成就。他们之间的交情已经深厚到无法言表的地步,他们的交流让他对名理有了更深的理解。诗词最后,苏颂回忆起五十年前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也意味着他早已领悟到了吕公身上代代相传的家风。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颂对吕公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与交流。苏颂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曾经与吕公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以及吕公对他的帮助和鼓励。他们之间的交情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友谊,成为了知己,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扶持。这首诗词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表达了苏颂对吕公的深深怀念和对吕公家族传承的赞美。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言简意赅,展现了苏颂对吕公和他们之间关系的真诚赞美与感慨。

  • 《张太博亨泉》

    公家老博望,手斲扶桑根。骑之泛溟渤,飘然泝昆仑。直到析木津,细问黄河源。玉绳澹碧落,机杼闲天孙。北斗可用挹,槎腹洼为樽。独携天一水,从乾纳诸坤。梧桐九秋影,苔藓千年痕。媪神发深閟,泉冽槎犹存。尔泉以亨字,是亨本於元。世人重通塞,祗就利处论。习坎维心亨,中有

  • 《次韵叶省干重九楼上言怀》

    水落鱼龙已退藏,小楼萧爽裌衣凉。山云雨过无穷态,岩桂风来不断香。已分文章成白豕,拟将富贵等黄粱。嵇康潦倒浑无取,岂复眉开一点黄。

  • 《扬州道宫安下制干朱行甫抚干方巨山连骑相访》

    道院群仙集,高轩二妙来。文章清气足,谈笑老怀开。落木三秋晚,黄花九日催。何当陪胜践,共把蟹螯杯。

  • 《寄行人》

    桂吐两三枝。兰开四五叶。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

  • 《估客乐》

    朝饮文君酒,莫宿邯郸妓。近得浮梁书,春前办行计。

  • 《江月五首(并引)》

    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今岁九月,残暑方退,既望之后,月出愈迟。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殆古今绝唱也。因其句作五首,仍以“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