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司马错城》

北设长城陷敌尘,更来劳力武陵民。
我疑洞里栽桃者,便是当时筑版人。

作者介绍

陶弼(一○一五~一○七八),字商翁,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仁宗庆历中以军功补衡州司户参军,调桂州阳朔县主簿,迁爲阳朔令。后歷知宾、容、钦、邕、鼎、辰、顺诸州。神宗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十八卷,已佚。事见《刘忠肃集》卷一二《陶公墓志铭》及《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四有传。 陶弼诗,以《宋人集·陶邕州小集》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式训堂丛书本(简称式本)、清麓山精舍丛书所收陈运溶刻本(简称陈本)、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旧钞本(简称旧钞本,藏南京图书馆)。另辑集外诗爲第二卷。

作品评述

《司马错城》是宋代诗人陶弼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北方的长城遭受侵袭的景象,以及武陵民众为了保卫家园而奋力战斗的场景。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司马错城》中文译文:
北方长城敌人踏过尘土,
而我又来到劳苦的武陵民间。
我怀疑在山洞里种桃树的人,
也许就是当年筑城的人。

诗意与赏析:
《司马错城》通过描绘北方长城被敌人攻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和破坏的忧虑之情。诗中提到的“我”指的是作者自己,他来到武陵地区,看到了当地百姓为了保卫家园而艰苦奋斗的场景。诗人在看到一个种桃树的人时,产生了怀疑,认为这个人可能就是当年筑城的人。

整首诗以长城为象征,展现了作者对祖国疆土和百姓安危的关切之情。长城作为中国边防的象征,承载着保家卫国的重任。诗人通过描写长城被攻破的景象,表达了对敌人侵略的愤怒和对家园安全的担忧。与此同时,诗人对武陵民众的努力和顽强抵抗给予了赞扬和敬佩。

诗中提到的种桃者,是诗人在武陵地区看到的一个人。他怀疑这个人可能就是当年筑长城的人,这种怀疑可能是出于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筑城人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将长城的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表达了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和联想。

总的来说,陶弼的《司马错城》通过描绘长城失守和武陵民众的抵抗,表达了对祖国疆土和人民安危的关切,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筑城人的臆想。这首诗词以其深刻的诗意和形象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展示了陶弼作为宋代杰出诗人的才华。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