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针香软渐包茸,蓬*甘酸半染红。
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茅针香软渐包茸,
蓬*甘酸半染红。
采采归来儿女笑,
杖头高挂小筠笼。
中文译文:
茅草的尖针香软地渐渐覆盖着花絮,
野蓬的果实甘酸,半染红色。
摘采回来,孩子们笑着迎接回家,
拐杖上高挂着小竹笼。
诗意:
《四时田园杂兴》描绘了农村田园生活的景象。诗人用茅草的尖针和野蓬的果实作为意象,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平凡而快乐的农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农村四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场景。茅草的尖针和野蓬的果实是农村常见的自然元素,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农村的朴素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诗中的“茅针香软渐包茸”描绘了茅草的尖针覆盖着花絮的情景,给人一种温暖和宁静的感觉。而“蓬*甘酸半染红”则形容了野蓬的果实,甘酸的味道和微红的色彩增添了一份朴实和自然的味道。
接着,诗人描述了采摘回来的场景,“采采归来儿女笑”,孩子们笑着迎接采摘的归来,展现了农村家庭的温情和快乐。最后一句“杖头高挂小筠笼”表达了农村老人的生活情景,他们在拐杖上挂着小竹笼,可能是用来装载收获的农产品或小动物,这一细节展示了农村生活的勤劳和富有活力。
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的宁静、温暖和快乐。通过对田园景物和农村生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朴素生活的赞美,传递了一种对自然和人情的热爱和向往。
苕花如云色如雪,万垅千溪看不绝。风吹日炙自鲜明,弃在空云谁爱悦。遭逢偶入山入手,缚作蓬菘扫尘帚。髯疏发落已萧然,时对西风一回首。人间贵贱不须论,此物古来从至尊。犹胜长抛霜露裹,秋虫野燐愁枯根。
十年历遍人间事,却绕新花认故丛。南北此身知几日,山川长在泪痕中。
杜宇真吾交,劝去恨不速。忠告输肝肺,厚意均骨肉。陋哉鹧鸪语,揣我贫念禄。竹鸡更鄙浅,泥淖忧车轴。秋风严濑清,春雨戴溪绿。行矣勿复疑,照影巾一幅。
蒙园傲吏御风仙,聊以卮言后世传。小大升潜同此地,智愚工拙岂其天。众途适正何劳问,一理观心本自然。从此二经束高阁,为君终夕读名篇。
无处著春光。天上飞来诏十行。父老欢呼童稚舞,前江。千载周家孝义乡。草木尽芬芳。更觉溪头水也香。我道乌头门侧畔,诸郎。准备他年尽锦堂。
家声曾与金张辈,官署去居何宋间。起得高斋临静曲,种成奇树学他山。鸳鸾终日同醒醉,萝薜常时共往还。贱子今朝独南去,不堪回首望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