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逵纵径平如水,无复冲泥防险人。
傥使人心尽包叟,世间何向不通津。
陈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并权知州事。房州秩满,爲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于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长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师文刊刻行世,陆游爲之序,已佚。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仁和李之藻获抄本,与秦观集同刊于高邮。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 陈造诗,以明李之藻刊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诗集外的作品另编一卷。
《四月望再游西湖十首》是宋代诗人陈造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四月时再次游览西湖的景致。虽然没有提供原诗的具体内容,但我会根据您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译文。
这首诗以描写风景为主,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西湖的宁静和美丽。作者描述湖水平静如镜,横向和纵向的小径都平坦如水面一般,不再有泥泞和险阻的障碍。这里的"横逵纵径"指的是穿越湖区的道路,而它们的平坦象征着旅途的顺利和舒适。
接下来的句子中,作者提到了"包叟",意指伴游的老人。作者似乎认为只要有这位老人的陪伴,就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满足。这表明作者对友谊和亲情的珍视,并认为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走向何方,都能够找到真挚的情感和支持。
最后两句"世间何向不通津"则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无限向往。"通津"可以理解为通往幸福和美好的道路,作者认为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充满了渴望,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景色背后的情感和意义。以下是我尝试的中文译文:
四月望再游西湖十首
横逵纵径平如水,
无复冲泥防险人。
傥使人心尽包叟,
世间何向不通津。
这首诗以静美的画面描绘了四月再次游览西湖的情景,
横向和纵向的小径都平坦如水面一般,
不再有泥泞和险阻的障碍。
伴游老人的陪伴使人心灵得到满足,
无论走向何方,都能够找到真挚的情感和支持。
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充满了渴望,
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尝试的译文,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原诗的意境和细节。真正的翻译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南风盛事昔无闻,乃祖词场笔有神。一榜豪英收几士,同年伯仲看三人。今君科第欲惊世,他日文章当致身。意惬归来能访我,亦令宗派倚生春。
有位方忧失,无家岂念归。贤愚竟谁得?今昨两皆非。世事无长算,人情忽骇机。细思如意处,惟有钓鱼矶。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阻陪称寿席,想见醉芳樽。嘉庆宜图画,簪绅遍子孙。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从龙浴日仰光辉,万里鲸涛扈六飞。晋国曾闻四蛇宇,周家亲睹一戎衣。东巡王气随天仗,西狩麟经在紫微。江海孤臣孝忠志,大恩未报重嘘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