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舍街南初著巾,与君兄弟即相亲。
当年岂意两家子,今日更为同社人。
京洛风尘嗟阻阁,江湖杯酒惜逡巡。
归帆岭北茫茫水,把手何时寂寞滨。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送别韩虞部》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客舍街南初著巾,
与君兄弟即相亲。
当年岂意两家子,
今日更为同社人。
京洛风尘嗟阻阁,
江湖杯酒惜逡巡。
归帆岭北茫茫水,
把手何时寂寞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和对友谊的思念之情。诗人王安石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
首句“客舍街南初著巾”,诗人将自己描述为旅客,即将离开客栈,戴上巾帽准备出发。这里暗示了离别的意味。
第二句“与君兄弟即相亲”,诗人与被送行的人是亲密的朋友,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离别时的相聚更加珍贵。
接下来的两句“当年岂意两家子,今日更为同社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回忆起过去,回想起他们两人年少时的相识和相知,然而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人们。
下一句“京洛风尘嗟阻阁,江湖杯酒惜逡巡”描绘了现实中的阻隔和离别的痛苦。诗人身在都城的京洛,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感叹着离别的阻隔。江湖意指外面的世界,诗人无法随心所欲地畅游江湖,只能惜别杯中的酒,犹豫不决地徘徊。
最后两句“归帆岭北茫茫水,把手何时寂寞滨”,诗人表达了对归家和重逢的期盼。他凝望着北方辽阔的水域,希望能够早日踏上归途,与友人再度相聚。而“把手何时寂寞滨”则是诗人对友人寂寞无依的心境的描绘。
整首诗词通过离别的场景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归家的期盼之情,寄托了人们对友谊和归属感的向往。同时,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和具象的描写,表现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
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黄生後来秀,纯茂静者徒。不见动经月,来亦不须臾。人事已好乖,可复自作疏。子虽向人懒,胜处不可孤。迨此田事休,仍当寒雨余。深知阻泥泞,步屐意何如。
大唐开鸿业,巍巍皇猷昌。止戈戎衣定,修文继百王。统天崇雨施,理物体含章。深仁谐日月,抚运迈时康。幡旗既赫赫,钲鼓何锽锽.外夷违命者,翦覆被大殃。和风凝宇宙,遐迩竞呈祥。四时调玉烛,七曜巡万方。维岳降宰辅,维帝用忠良。三五咸一德,昭我皇家唐。
去去西南绿篠湾,折旋遵渚双飞还。轻拳击水纤鳞起,滴沥波明一带间。
列岫峥嵘栋宇连,平栏曲砌俯氓廛。坐谈风月三千里,直傍云烟咫尺天。栗里尚怀陶靖节,竹林还想杜樊川。冷官幸有田园乐,笑谢苏公乞酒钱。
荣辱一时梦,浮生百种心。愚因难化稳,懒为不治深。分退何须卜,贪高每自斟。须君说情话,泽畔保行吟。
寿母开年九十三。佳辰就养大江南。缇屏晃耀新宁国,绣斧斓斑老朴庵。倾玉斝,擘黄柑。两孙垂绶碧于蓝。便当刊颂崆峒顶,留与千年作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