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相千子孙,後有公家前诸袁。
有治国谱无县谱,种爱在堂铭在门。
谁能不徼鬻爵恩,民乃不识田亩钱。
姓名堕在诸公口,去去云霄稳著鞭。
三年为寮无间然,公行何得搀吾先。
取别当愁今更喜,定知同醉西湖莲。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歷永州零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孝宗干道六年(一一七○),召爲国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国子博士告词》注),迁太常博士、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同上书《广东提举告词》注),寻除本路提点刑狱。召爲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擢东宫侍读。十四年,迁祕书少监(同上书《祕书少监告词》注)。十五年,因上疏驳洪迈太庙高宗室配飨议,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爲祕书监。绍熙元年(一一九○),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宰臣令他人爲序,遂以失职丐去,出爲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因论江南行铁钱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赣州,未赴。宁宗即位,屡召屡辞。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书《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告词》注)。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节(《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有《诚斋集》、《易传》等传世。事见其子长孺撰墓志(清干隆刊《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杨万里诗四十二卷辞操一卷,以宋端平间刊本(原书藏日本东京宫内厅书陵部)爲底本。校以宋淳熙、绍熙间递刻之《诚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归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续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简称宋递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该共六十三卷,今残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斋集》(简称四库本)。参校明末毛氏汲古阁钞本《诚斋集》(简称汲古阁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清干隆六十年吉水杨氏带经轩刊《杨文节公诗集》(简称杨本)。另从诸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四十四卷。
《送别吕令圣与》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杨万里。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一门三相千子孙,
后有公家前诸袁。
有治国谱无县谱,
种爱在堂铭在门。
谁能不徼鬻爵恩,
民乃不识田亩钱。
姓名堕在诸公口,
去去云霄稳著鞭。
三年为寮无间然,
公行何得搀吾先。
取别当愁今更喜,
定知同醉西湖莲。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吕令圣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吕令圣是一门的三位相公之后,他的子孙繁衍不绝。在吕令圣之后,还有公家和前面的袁氏家族。吕令圣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一份谱册,但却没有县级的谱册,这说明他的治理功绩在国家层面上有所体现,但在地方层面上并不突出。然而,他种植的爱心在家族中得到了铭记。诗中提到,谁能不徼鬻(出卖)爵位的恩典,民众才能不去关注田亩和金钱的事情。这暗示了吕令圣不以权位和财富为重,而是注重为民众谋福利。
诗中还提到,吕令圣的名字已经被众人口中遗忘,他离开了尘世,驾着马车向云霄飞去。三年来,他一直担任寮(官职)的职务,没有间断。然而,他的行动却无法与作者共同前行。尽管分别令人愁绪万千,但现在更加喜悦,因为作者相信吕令圣已经与他一同陶醉在西湖的莲花之中。
这首诗词通过对吕令圣的送别,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祝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吕令圣在治理国家和家族中的品质和价值观。
一緺凤髻绿如云,八字牙梳白似银。斜倚朱门翘首立,往来多少断肠人。
清明未到未和柔,过了清明春又休。烛下看花遍有思,醉中听雨也无愁。
红药香残,绿筠粉嫩。春归何处寻春信。绣鞍初上马啼轻,举头便觉长安近。别酒无情,啼妆有恨。山城向晚斜阳褪。清江极目带寒烟,锦鳞去後凭谁问。
琼林玉女职司花,装缀珠玑泣露华。妙手有神俄点化,灵根何日下天涯。
有客来传语,红巾更渡淝。苍茫连夜遁,不暇恋春衣。楼观怜焦土,阳和感杀机。道逢邻舍女,新向贼中归。
四月旱火坤西维,湫潭百丈沧江湄。潭中老龙帝所御,偃蹇不任世俗羁。招呼频费香火诚,去则甚速来何迟。炎官火伞日轮午,一尘不动天琉璃。火光之中兴白雾,风伯鼓鞴雷奋椎。黑云压城白昼暝。倒泻银汉倾天池。帝勅九乌以震死,血饱龙吻纷淋漓。再拜谓龙曷少霁,龙与我职均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