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椽老笔健文章,枉对槐间雁鹜行。
只共低头了官事,忽惊举手劝离觞。
百年可落尘埃梦,一瓣曾薰知见香。
珍重平生安东法,穷通何地不徜徉。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巖尉。歷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别惟肖赞府》是宋代孙应时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如椽老笔健文章,
枉对槐间雁鹜行。
只共低头了官事,
忽惊举手劝离觞。
百年可落尘埃梦,
一瓣曾薰知见香。
珍重平生安东法,
穷通何地不徜徉。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孙应时对惟肖赞府的离别之情。他称赞惟肖赞府的文章才华如椽老笔健,但他却无法与惟肖赞府长久相伴。在他与惟肖赞府相聚的时候,却常常因为官事低头,无法尽情畅饮。当他正举杯劝离时,突然意识到百年人生如同尘埃的梦幻,只有一瞬间的香气曾经被他感受到。最后他表达了对惟肖赞府的珍重之情,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他都不会停留在某个地方。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惟肖赞府的敬重和珍重之情。诗人通过对文章才华的赞美,展示了惟肖赞府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但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只能为了官事低头,无法尽情与惟肖赞府相伴,这种无奈和遗憾都融入了诗人的离别情感之中。诗人用"百年可落尘埃梦"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短暂而虚幻的本质,同时也强调了人生中珍贵而短暂的美好时刻。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他都不会停留在某个地方,而是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这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惟肖赞府的赞美和离别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同时,诗人对于贫富之别的超越,表达了对人生价值和境遇的超越,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整首诗词通过精练的语言和紧凑的结构,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凝练而成,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生日重重见,馀闰有新春。为吾母寿,富贵外物总休论。且说家怀旧话,教学也曾菽水,亲意尽欣欣。只此是真乐,乐岂在邦君。吾二老,常说与,要帘勤。庐陵几千万户,休戚属儿身。三瑞堂中绿醑,酿就满城和气,端又属人伦。吾亦老吾老,谁不敬其亲。
满天风月为官守,遍地云山是事权。唯我敢开无意口,对人高道不妨言。
同功一体尽调元,独抱沉痾反故园。壶遂暮年非不遇,人生到此可忘言。
云水生寒色,高亭发远心。雁来疏角韵,槐落减秋阴。隔石尝茶坐,当山抱瑟吟。谁知潇洒意,不似有朝簪。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仙郎乞假白云司,蹔向东林问远师。仄径虫喧秋露后,空堂人语夜灯时。天花不着山中树,细水争流石上池。灰劫莫教伤往事,且看明月倒金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