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柯峰下碧溪云,元自龟山一派分。
罗仲素初同此脉,朱元晦始张吾军。
傥知柴氏潜心学,未数徐魁径畈文。
近喜识荆静得老,名家知道更多闻。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送柴廷玉静得》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烂柯峰下碧溪云,
元自龟山一派分。
罗仲素初同此脉,
朱元晦始张吾军。
傥知柴氏潜心学,
未数徐魁径畈文。
近喜识荆静得老,
名家知道更多闻。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柴廷玉的学问之旅。烂柯峰下的碧云流水,源自龟山的一派景色。刚开始,罗仲素与柴廷玉一同学习,而朱元晦则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假如人们知道柴廷玉默默地专心学习,而忽略了徐魁的田园文学。近来,他们发现荆静已经变老,名家们知道了更多的传闻。
赏析:
这首诗以山水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和人物的关系,表达了柴廷玉专心学习、追求知识的态度。烂柯峰下的碧云流水象征着自然的美丽,而龟山的景色则展示了自然山水的壮丽和博大。诗中提到的罗仲素和朱元晦则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一个选择学问,一个选择军事。柴廷玉的学问之路被认为是深藏不露的,与时下流行的徐魁田园文学相比,不被人数算。作者在结尾提到荆静得老,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和名家们对柴廷玉的关注,显示了他的学问已经得到认可和赞赏。
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知识追求的推崇和对学问的认可。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学问的重视和对学者的赞美。
是男是女,都有官称。孙儿仕也登。时新衣著,不待经营。寒时火柜,春里花亭。星辰上履,我只唤卿卿。寿开八秩,两鬓全青。颜红步武轻。定知前面,大有年龄。芝兰玉树,更愿充庭。为询王母,桃颗几时赪。白乐天《开六秩诗》自注:年五十一岁,即曰开第六秩矣。言自五十一,即为
已分山林着此臞,一科端不补遗余。朝来忽遇非常眼,废却窗前半日书。
更上一层楼,清风似饵钩。钎鳞吞不得,莫怪钓竿头。
暮年眼力嗟犹在,多病颠毛却未华。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
逢君亦姓翁,莫即是吾宗。远自刺桐里,来看孤屿峰。虽云相识晚,宛若故情浓。囘首秋风路,闽山复几重。
随类分身万百千,真圆通境落谁边。小儿戏剧无人会,万顷沧波一叶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