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秋容入跨鳌,使君山色两相高。
半生笑尽迎逢辈,俯仰随人效桔槔。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送程公明》是宋代诗人李新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无限秋容入跨鳌,
使君山色两相高。
半生笑尽迎逢辈,
俯仰随人效桔槔。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色,以及诗人对程公明的送别之情。诗人通过山色的描绘,表达出对程公明的敬重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岁月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山色来表达情感。首句“无限秋容入跨鳌”,以秋容之美来形容跨鳌山的壮丽景色,展示出大自然的壮美和无限的魅力。接着,“使君山色两相高”,表达了诗人对程公明的敬重之情,将山色与使君联系在一起,显示出使君的高尚品德和令人敬佩的风采。
接下来的两句“半生笑尽迎逢辈,俯仰随人效桔槔”,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用“半生笑尽”表达了自己在与程公明相识的岁月中所度过的欢笑和快乐,也传达了对于与程公明分别的惋惜之情。而“迎逢辈”则表明诗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论是受人迎接还是屈从于人,都能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展现出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最后一句“俯仰随人效桔槔”,把人生的境遇比作桔子的长势,暗含了“俯仰随人”的哲理,表示诗人在人生的起伏中能够顺应变化,虚怀若谷,从而表达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表达对程公明的送别之情,这首诗词展示了李新诗人独特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凄清湿高枝,散漫沾荒土。
西风忽报雁双双,人世心形两自降。不为鱼肠有真诀,谁能梦梦立清江。
揽衣起兮望秋河,濛濛远雾飞轻罗。蟠桃树上日欲出,白榆枝畔星无多。
玉界琼田处处村,群山缭白晓云昏。圣君缟素天垂应,三白飞花奉至尊。
昔君困虀盐,蓬首窗下读。秋萤屡乾死,明月以为烛。麻衣肘欲穿,才换一袍绿。岂知冷淡债,十载偿未足。书斋开冰厅,败壁数椽屋。横经缀鹄鹭,未省进凫鹜。穷通更事耳,裘扇有反覆。直今张罗地,便恐车击毂。先生粲可流,示现著冠服。从渠势炙手,了不见凉燠。小诗应大笑,笑我
门风是相门,积庆岂须论。祖德书仪在,科名榜帖存。政声闻牧竖,墨迹见花村。物论将徵用,多应入谏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