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见风姿美,仍闻艺业勤。
清秋上国路,白皙少年人。
带月轻帆疾,迎霜彩服新。
过庭若有问,一为说漳滨。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人。未冠,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歷礼部侍郎,三知贡举。宪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误用官阙,改太子宾客,俄復前官,迁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会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绛,议论持异,德舆从容不敢有所轻重,坐是罢,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復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赠左僕射,谥曰文。德舆积思经术,无不贯综,其文雅正赡缛,动止无外饰,而醖藉风流,自然可慕,为贞元、元和间缙绅羽仪。文集五十卷,今编诗十卷。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畧阳人。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补诗一首。
诗词:《送崔端公郎君入京觐省》
中文译文:送崔端公郎君去京城谒见朝廷
诗意: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崔端公郎君离别之际的情景。诗人称赞崔端公的风姿美丽,同时也赞扬了他的才华和勤奋。崔端公郎君年轻英俊,面色白皙,如今他要前往京都,以服侍国家。他穿着朝廷所赐的彩服,乘坐轻快的船只,迅速地驶向远方,如同一道新霜的色彩。如果崔端公郎君在行进中遇到有人问起,他将会向问话者讲述自己的故乡漳滨。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崔端公郎君离别的场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和祝福。诗人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如"清秋"、"白皙"、"带月轻帆"、"迎霜彩服"等,使整首诗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崔端公郎君年轻俊美的形象,既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欣赏,又突出了他的才华和勤奋。最后一句"过庭若有问,一为说漳滨",表达了崔端公郎君的情感和牵挂,也展现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崔端公郎君的敬佩和祝福之情,同时也传递了对他前程的美好期望。
艺祖的孙传,仁皇享国年。思文重揭日,皇武再中天。多难扶三正,弥留痛八埏。乾坤理最大,高益帝王前。
跛跛挈挈,列列{左舟右定}{左舟右定}。跛跛挈挈,匙挑不上。列列{左舟右定}{左舟右定}时,炎天散雪。十有二年,来住此地,杨岐家风,未曾漏泄。今漏泄,秤鎚元是一团铁。
短褐风霜可奈何,嬾求长袖舞阳阿。九迁行辈青云满,百谪形骸白发多。束带壮怀浑龃龉,角巾闲约亦蹉跎。山公有意相题目,季绪无容触诋诃。
翻翻翠叶梧桐老。雨后凉生早。葛巾藜杖正关情。莫遣繁蝉容易、作秋声。遥空不尽青天去。一抹残霞暮。病余无力厌跻攀。为寄曲阑幽意、到西山。
桐叶凉生夜,藕花香满时,几多离思有谁知。遥望盈盈一水、抵天涯。雨洒征衣泪,月颦分镜眉。相逢又是隔年期。不似画桥归燕、解于飞。
楼上坐见九子峰,翠云赤日光溶溶。有时朝昏变疏密,八峰和烟一峰出。有时风卷天雨晴,聚立连连如弟兄。阳乌生子偶成数,丹凤养雏同此名。日日遥看机已静,未离尘躅思真境。子明龙驾腾九垓,陵阳相对空崔嵬。玉浆瑶草不可见,自有神仙风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