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林霜下熟,归摘御穷冬。
带月涉溪水,过山闻寺钟。
未嫌云衲湿,已喜野人逢。
且莫似杯渡,沧波无去踪。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送达观禅师归隐静寺古律二首》是梅尧臣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栗林霜下熟,归摘御穷冬。
带月涉溪水,过山闻寺钟。
未嫌云衲湿,已喜野人逢。
且莫似杯渡,沧波无去踪。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达观的禅师归隐回静寺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栗林下的成熟霜果、在寒冬中采摘果实,以及带着月光涉足溪水、经过山间听到寺庙的钟声,表达了禅师返归自然的意愿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诗的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对禅修者的期望,希望他们不要像过河的杯子一样留下痕迹,而能像野人一样在波涛中不留痕迹地前行。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禅师归隐的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禅修生活的隐喻,表达了对禅修者的祝愿和期待。诗人运用了寒冬果实和夜间溪水的意象,突出了禅修者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追求。通过描述禅师归隐的过程,诗人表达了对禅修者的赞美和敬意,认为他们能够适应苦寒、追求精神的超脱和自由。
诗的最后两句"且莫似杯渡,沧波无去踪"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诗人通过杯渡的隐喻,表达了对禅修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在修行中不留下丝毫痕迹,像野人一样自由自在地行走在波涛之上。这里的"杯渡"可以理解为修行者渡过河流时留下的痕迹,而"野人"则象征着超脱尘世的禅修者,他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在修行中达到心灵的自由。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禅修者追求宁静与自由的精神追求,表达了对禅修者的赞美和祝福,同时也蕴含了对禅修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为惭食肉主恩深,日晏蟠蜿卧锦衾。且学志人知白黑,那将好爵动吾心。
吾闻何月卿,逸气欲倾泻。词源浩班扬,诗律薄风雅。想初读书眼,坐阅灯几炧。土生贵适性,安得计用舍。青鞋踏九疑,丝絇远金马。飘然潇湘游,采芷动盈把。吁嗟既忧患,犹得营万瓦。我无茅一庐,劫劫思里社。
真个先生爱睡。睡里百般滋味。转面又翻身,随意十方游戏。游戏。游戏。到了元无一事。
四曲渔人寿烛明,明在水云连处生。倚天若木朝朝艳,照海金波夜夜清。
雨余山色媚晴晖,无呈孤云自在飞。坐到黄昏尤不恶,载将明月满船归。
醉帽不轻飞,秋菊有佳色。自惭群座中,主人犹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