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送道光法师住持灵岩》

灵岩开辟自何年,草木神奇鸟兽仙。
一路紫苔通窅窱,千崖青霭落潺湲。
山只啸聚荒禅室,象众低摧想法筵。
雪足莫辞重趼往,东人香火有因缘。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送道光法师住持灵岩》

灵岩开辟自何年,
草木神奇鸟兽仙。
一路紫苔通窅窱,
千崖青霭落潺湲。

山只啸聚荒禅室,
象众低摧想法筵。
雪足莫辞重趼往,
东人香火有因缘。

中文译文:
灵岩是何年开始出现的,
那里的草木神奇,鸟兽如仙。
一路上紫苔覆盖着幽深的洞窟,
千崖上青青的云雾飘落如流水。

这座山只有寂静的禅室回荡着啸声,
象众低头敬仰,想象着法会的盛宴。
雪脚踏在重重的山路上也无怨言,
因为东方的人们对香火有着缘分。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王安石的作品,是送别道光法师住持灵岩的诗。诗人通过描绘灵岩的奇特景观以及与佛教修行相关的意象,表达了对法师的敬佩和祝福之情。诗中山水的壮丽景色与道光法师的修行之路相呼应,展现了佛教信仰的深远意义,并表达了对法师前程的祝福与助行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灵岩的神奇景色和法师修行的情景,通过山水的描写与佛教信仰的融合,展示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佛教的敬重。诗中的紫苔、青霭、潺湲等意象,使读者感受到灵岩的幽静和神秘。禅室中的啸声传达出法师修行的虔诚与冥想,象众低头则表现出对法师的尊崇和敬仰。诗人以雪足莫辞的态度,表达了对法师前行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传达了东方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巧妙地表达了对法师和佛教的赞美,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

  • 《听琴》

    午睡谁扣门,隔篱唤童子。童子走来报,一二琴首士。摘茗烹沙铫,推窗拂石几。高山流水音,屡弹不肯止。我心本虚淡,无用宫商洗。渊明未尝弦,妙趣岂假此。道士颇不乐,指衣抱琴起。

  • 《赠张听声》

    论士平生妙和神,是谁无此耳轮囷。唤钟作瓮皆堪笑,自是渠侬听不真。

  • 《东归有感》

    路断江淮已足忧,繁华犹自说苏州。万人金甲城头骑,十丈朱旗郡里楼。麋鹿昔游何处草,雁鸿不似去年秋。忍将一掬东归泪,付与娄江入海流。

  • 《烟雨馆》

    红白桃花褪半梢,绿阴汪浅未全交。橹摇远岸日相射,扇落闲阶风自敲。

  • 《次胡长彦司户韵为其生日寿长彦新授桂掾》

    丁年笔力斡千钧,齿宿于今意转新。樱伐广陵聊作赋,梅开桂岭定宜人。暂从南极通冠冕,会向东方领缙绅。菊有黄花潭有水,愿寻汉事寿佳辰。

  • 《又和宋侯三首》

    铃斋教令得民和,月色今宵十倍多。节物人家俱插柳,霁华田舍可鞭禾。坐中客醉僛僛舞,陌上花开缓缓歌。老子尚堪牵率在,夜归已有木鱼过。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