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柳春来已可攀,使君旌盖驻江干。
还颁明诏恩优渥,坐使环封俗阜安。
西塞山川馀旧迹,南楼风月有清欢。
幕中才雅今应盛,暇日追游兴未阑。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诗词:《送都官辛七丈赴治江夏》
译文:
官柳已经抽出嫩绿的春来,使君的旌盖停在江干。返回后,明诏赐予恩宠优渥,坐镇使命,封印安抚着这富饶的土地。西塞山川依旧保存着古老的痕迹,南楼的风景和月色带有欢乐的清新气息。在幕府之中,才艺和雅致正在现今达到巅峰,闲暇的日子里,回忆着过去的游玩乐趣,兴致未减。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都官辛七丈去江夏任职的情景。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使君的威严以及江夏的富饶。诗人通过对西塞山川和南楼的描写,展现了古老的历史和美丽的风景,以及幕府中才华横溢的氛围。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别离与希望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展示了作者对使君的景仰和对江夏地区的期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诗中运用了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韵律,使整首诗读起来优雅动人。同时,诗人也通过描述幕府中才艺的繁荣和雅致的提升,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
这首诗整体气势恢弘,意境清新,展示了苏颂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的才华。它既表达了诗人对使君的祝福和对江夏地区的期望,同时也展示了苏颂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整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流畅的语言,展示了苏颂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才华。
恰好被人借去了,莫言邻舍不通容。团圞无缝难安笔,只抹烟云一两重。
暮年虽病不甚剧,啜药噉粥犹自力。今年七月风眩作,儿子在前不能识。杯中药冷呼不醒,全家相顾无人色。昏昏但思向壁卧,虫臂鼠肝宁暇恤。医巫技殚欲歛手,天高鬼恶吁莫测!偶然得活出望外,扶杖下床犹屡踣。读书心在目力短,袖手坚坐到窗黑。无功禄食四十年,叹息此责何由塞?
宿雾藏春,余寒带雨,占得群芳开晚。艳初弄秀倚东风娇懒。隔叶黄鹂传好音,唤入深丛中探。数枝新,比昨朝、又早红稀香浅。眷恋。重来倚槛。当韶华、未可轻辜双眼。赏心随分乐,有清尊檀板。每岁嬉游能几日,莫使一声歌欠。忍因循、片花飞、又成春减。
吾闻开十牖,不及一户明。泰宇有天光,八荒尽夷庚。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野禽林栖啾唧语。闲庭院、残阳将暮。兰堂静悄珠帘窣。想玉人、归何处。喜鹊几回薄无据。愁都在、双眉头聚。凄凉方感孤鸳侣。对夜永、成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