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飞锡眷瑶琴,行行望海阴。
香花上都供,猿鸟故岩心。
午钵凝斋剂,晨舟载梵音。
庭柯旧桂子,依约半春林。

作者介绍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馆,歷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爲仁宗亲信。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召回任枢密使,与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謚元献。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爲《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诗词:《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朝代:宋代
作者:宋庠

飞锡眷瑶琴,行行望海阴。
香花上都供,猿鸟故岩心。
午钵凝斋剂,晨舟载梵音。
庭柯旧桂子,依约半春林。

中文译文:
梵才大师离开天台归去,
他的行脚如行云般飞快,
眺望着海阴的远方。
香花都被供奉在上都,
猿猴和鸟儿依然留恋在故岩的心中。
正午时分,他的钵中凝聚着斋饭的香味,
清晨的船上承载着梵音。
庭院中的柯树和古老的桂子,
依然按照约定在半个春天的林间等待。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大师离开天台归去的场景。诗中通过描写大师的行脚、眺望远方、供奉香花、留恋故岩的动物、正午的斋饭、清晨的船行,以及庭院中的柯树和桂子,表现出大师的离别和自然环境的寂静与恬淡。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大师归去的深远含义以及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共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大师离去的情景,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之一——以景写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隐含的人物情感,诗中融入了佛教意象,使得整首诗具有超脱尘俗、寄寓哲理的意味。其中,香花上都供和猿鸟故岩心的描写,表达了大师的境界和修行之深;午钵凝斋剂和晨舟载梵音的描写,则展现了佛教僧侣的日常生活和修行方式。最后,庭柯旧桂子、依约半春林的描写,传递出对大师离去的留恋和期待,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宋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感的独到触觉和把握。通过描绘大师归去的场景,诗人通过自然意象和佛教修行的符号,传达出超脱尘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追求。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富有哲理的诗意,成为宋代文学中的一朵瑰丽之花。

  • 《偈倾一百六十九首》

    七日来复,宫添一线。衲僧分上作么生,石笋抽条,冰河发焰。柏山拄杖子,放一头低,与你相见。

  • 《金山寺》

    一点青螺白浪中,全依水府与天通。晴江万里云飞尽,鳌背参差日气红。

  • 《醉诗》

    碧桃花树下,大脚墨婆浪,未说铜钱起,先铺芦席床。

  • 《挽范丞相五首》

    蚤岁登三事,皇朝第一人。声名塞寰宇,功业在生民。千载风云会,三朝柱石臣。堂堂无复见,空忆吐车茵。

  • 《郢州守风二首》

    惊风清旦卷黄沙,薄暮蜚云尚砲车。今夜石城楼上角,不妨重听小梅花。

  • 《路见》

    沿途羁况恶,触鼻野花香。贾酒行如失,搜诗坐似忘。不能为醉圣,宁敢放酲狂。家圃含风蕊,垂聊只自芳。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