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时大斗供一沃,既醉而颠颠可卜。
得钱乞人如弃泥,风雨丛祠夜深宿。
省中诸公六七辈,贵人只许丞相独。
入门穿靴一脚泥,亟今便要道士服。
虎皮冠儿象牙简,感恩扣齿三十六。
今年来自铁柱宫,道许旌阳犹万福。
连灯并床一月语,拊枕歌吟听不足。
有时得酒不肯醉,醉里亲言道机熟。
南昌史君有仙骨,我欲凭风一薰沐,崇真坊中归去来,卧听玉龙吟一曲。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卍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爲寺。復至四明,爲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爲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爲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傅道士兼呈吴明可给事》是宋代释宝昙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过去大斗供奉一沃,喝醉后颠颠可卜。
有钱的人像弃泥一样乞讨,风雨中的祠堂夜深人静。
省中的诸位官员六七代,只有贵人才能做丞相。
进门穿着靴子一脚泥,迫切地想要穿道士的服装。
虎皮冠和象牙简子,感恩之情使我咬紧三十六颗牙齿。
今年来自铁柱宫,道许旌阳依然万福。
连着灯火和床榻,一个月的言语都不足以表达。
抚摸枕头,歌唱吟咏,还觉得不够听。
有时喝酒却不愿醉,醉态中亲口说道机密已经熟悉。
南昌的史君具备仙骨,我想借风一吹而得洗净。
在崇真坊里来去自如,躺下来倾听玉龙吟唱一曲。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送别傅道士并呈送给吴明可给事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傅道士的祝福和对道士生活的向往。诗中展现了一种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和对道士生活的渴望。
诗词开篇描述了过去供奉大斗的盛况,却又提到喝醉后的颠狂和不可预测性。接着,诗人描绘了社会现象,富人对乞讨者的冷漠和风雨中祠堂的寂静。然后,诗人提到了官场中的贵人和丞相的特权,以及普通人渴望成为道士的愿望。这部分表达了对社会等级制度的不满和对自由、超脱的向往。
诗词中还涉及了道士的服饰和道家文化的象征,如虎皮冠和象牙简子,突显了诗人对道家文化和精神的崇敬。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道士身份的渴望,并以此来探索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最后几句中,诗人提到了南昌的史君,形容他具备仙骨,诗人希望能通过他的指导和帮助来洗涤自己的心灵,从而达到崇真的境地。崇真坊象征着追求道教真理的地方,诗人希望自己能自由地在其中穿梭。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和对道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超脱的追求。
千万年之人,千万年之事。千万年之情,千万年之理。惟学之所能,坐而烂观尔。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游丝百尺如堪挽,小虫群飞欣日暖。蒿莱满地不见春,唯有蔓菁迷病眼。无复陵陂间碎金,青苔漫想玄都观。今朝幸值天无风,飞来雌蝶畏雄蜂。村中女儿将插鬓,不信河阳万树红。幽人惜春春已远,把酒属君君自遣,蔓菁开花犹烂熳。君不见西园桃李能几时,此辈天教擅春晚。
池港开门就作桥,朱栏相望压鲸腰。风摇慢折游溶绿,波底何妨著霁霄。
敬逊三德。厥修六艺。师圣发蒙。尊儒启滞。若括资羽。如金待砺。雅道聿兴。教学无替。
一经同雁塔,再入并鸳行。方喜为寮好,那知梦奠伤。学多应损寿,文富幸流芳。有士奇如此,云溪奈閟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