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礡西南江与岷,石犀金马世称神。
桑麻接畛余无地,锦绣连城别有春。
结绶相随通籍久,推车此去辟书新。
知君不为山川险,便忘吾家叱驭人。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送复之屯田赴成都》是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盘礡西南江与岷,
石犀金马世称神。
桑麻接畛余无地,
锦绣连城别有春。
结绶相随通籍久,
推车此去辟书新。
知君不为山川险,
便忘吾家叱驭人。
诗意:
这首诗词是王安石送别屯田赴成都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四川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表达了对朋友远行的祝福和对他在新地方获得成功的期望。诗人以山川之险和驭马之威来比喻朋友勇敢面对困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赏析:
1. 诗中的"盘礡西南江与岷"描绘了四川地区的山川壮丽景色,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壮美。
2. "石犀金马世称神"形象地描绘了四川地区的马匹和珍稀动物,展示了该地的繁荣和富饶。
3. "桑麻接畛余无地,锦绣连城别有春"表达了四川地区农田的丰收和绵延不绝的景象,传达了繁华和春意盎然的氛围。
4. "结绶相随通籍久,推车此去辟书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成功的期望和祝福,鼓励他在新的地方开拓新局面。
5. "知君不为山川险,便忘吾家叱驭人"表达了对朋友勇敢面对困难和追求卓越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四川地区的自然景色和繁荣景象,以及对朋友的祝福和鼓励,展示了王安石豪放的诗风和对友情和乡土的深情。同时,诗中蕴含了对勇敢面对困难和追求卓越精神的赞美,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佳作。
经术吾家事,躬行更不疑。仁常为己任,清每畏人知。古训必三复,危途仍十思。兢兢死方已,宁论迫期颐。
过江始与风沙隔,京口山连北固牢。刺史丰仪於体重,邦人全伏以名高。宴盘紫蟹方多味,古寺青林不厌遨。定挈传家旧图籍,漕河应莫费吴艘。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生平耿耿不忘君,位下才高气不群。手取科名如拾芥,眼高富贵等浮云。只知世可行吾道,其奈天将丧此文。知遇莫酬今已矣,篇诗聊寓一哀云。
诗人常说岭头梅,往往春风自此来。我到岭头都不见,空将春梦又空回。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