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颂古九十八首》

日月灯光迥不俱,何须伴侣学真如。
国师道在无相见,知音何处不文殊。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颂古九十八首》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印肃。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日月灯光迥不俱,
何须伴侣学真如。
国师道在无相见,
知音何处不文殊。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禅宗思想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境界的表述。日月的光芒虽然都是明亮的,但它们的光芒却各自独立,不会互相依附。与之类比,人们也不需要依附于伴侣或外物来追求真实的自我。诗中提到的国师指的是佛教中的高僧,而他的教诲是在超越形相的世界中实现的,因此无需依靠外在的相见。真正的知音,无论身处何处,都能体会到这种境界,就如同文殊菩萨一般。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日月的比喻,表达了禅宗对于追求真理的态度。日月的光芒各自独立而明亮,象征着每个人内在的光辉和独立的存在。诗中提到的伴侣和知音,代表了外在的依赖和认同。然而,真正的修行者应该超越这些依赖,独立地追求真实的自我。国师的道教在无相见,强调了内心的觉悟和超越形相的境界。真正的知音,不论身处何处,都能领会到这种境界,就如同文殊菩萨一样,展示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境界和修行态度。它通过对日月的比喻,强调了个体内在的光芒和独立的存在,并呼唤人们超越外界的依赖和认同。同时,诗中的国师和知音象征了内心的觉悟和心灵的契合,强调了真理的内在体验和超越形相的境界。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禅宗思想,寄托了人们对于超越世俗束缚的向往和追求。

  •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

  •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南海神祠》

    沧溟八千里,今古畏波涛。此日征南将,安然渡万艘。

  • 《君莫夸少年一首赠余光远》

    君莫夸少年,与我惫者疏。我亦尝少年,少年君不如。谈谐今已忘,犹有少年余。东南山水国,早得飞长裾。春园虎丘树,夏槛玉泉鱼。吴妍与楚豔,过眼日千车。当此秋风凄,游子易欷嘘。我时未更事,意气益发舒。出门有佳侣,遇胜不得虚。惟忧日晷短,当去亦踌躇。官曹人所厌,高士

  • 《新亭薄暮》

    读罢羲经笑倚空,蜀溪溪上蜀溪翁。诗成断雨流云外,人在光风霁月中。

  • 《小园》

    小园无事日徘徊,频报家人送酒来。惜树不磨修月斧,爱花须筑避风台。引些渠水添他满,移个柴门傍竹开。多谢有情双白鹭,暂时飞去又飞回。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